咨询热线: 400-635-0567

智能机器人检测

智能机器人检测

智能机器人在检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们可以执行各种检测任务,从简单的视觉检查到复杂的无损检测。中析研究所检测中心提供全面的智能机器人检测服务,依据标准规范中的试验方法,对智能机器人检测的精确度和重复定位精度检测、速度和加速度测试、负载能力测试等项目进行准确测试。.

智能机器人检测技术概述

简介

随着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快速发展,智能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医疗服务、物流配送、家庭服务等多个领域。为确保智能机器人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功能性,检测技术成为其研发、生产和应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智能机器人检测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测试与评估,验证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行业标准及用户需求,同时规避潜在风险。

智能机器人检测的适用范围

智能机器人检测覆盖从研发到落地的全生命周期,具体适用范围包括:

  1. 工业机器人:如焊接、装配、搬运等场景下的机械臂或多轴协作机器人;
  2. 服务机器人:包括医疗护理机器人、餐饮配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
  3. 特种机器人:如核电站巡检机器人、深海探测机器人等特殊环境应用;
  4. 消费级机器人:家庭陪伴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民用产品。

检测对象涵盖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电气系统、软件算法、人机交互模块及整体性能指标。

检测项目及简介

智能机器人检测通常分为以下几类关键项目:

  1. 机械结构与运动性能检测 主要评估机器人的机械强度、运动精度、重复定位能力及关节灵活性。例如,工业机器人需满足毫米级定位精度,医疗手术机器人需具备微米级操作稳定性。

  2. 电气安全检测 包括绝缘电阻、接地连续性、耐压测试等,确保机器人在高压、潮湿等环境下无漏电风险。例如,服务机器人在公共场所运行时需通过EMC(电磁兼容性)测试。

  3. 功能与性能检测 验证机器人的核心功能是否达标,如导航避障能力(激光雷达/SLAM算法测试)、负载能力(最大承载重量测试)、续航时间等。

  4. 环境适应性检测 模拟高温、低温、振动、冲击等极端环境,测试机器人能否稳定运行。例如,极地科考机器人需通过-40℃低温启动测试。

  5. 软件与信息安全检测 评估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算法响应速度及数据安全性,防止黑客攻击或程序崩溃导致的安全事故。

检测参考标准

智能机器人检测需依据国内外相关标准,确保检测结果的权威性和通用性。主要标准包括:

  1. ISO 10218-1:2011《工业机器人安全要求 第1部分:机器人本体》 规定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安装及操作安全要求。
  2. IEC 62061:2021《机械安全 与安全相关的电气、电子和可编程电子控制系统的功能安全》 适用于机器人电气系统的功能安全评估。
  3. GB/T 38874.1-2020《工业环境用移动操作臂复合机器人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中国国家标准,涵盖复合机器人的性能与安全指标。
  4. ISO 13482:2014《个人护理机器人安全要求》 针对服务机器人的安全标准,包括人机交互场景下的风险控制。
  5. UL 3300:2018《无人自动导引车安全标准》 重点规范物流机器人的导航与避障性能。

检测方法及仪器

  1. 机械性能检测

    • 方法:通过激光跟踪仪或三坐标测量机(CMM)获取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偏差数据,结合动态负载测试评估运动稳定性。
    • 仪器:FARO激光跟踪仪、Hexagon三坐标测量机、六维力传感器。
  2. 电气安全检测

    • 方法:使用耐压测试仪施加高压(如1500V)检测绝缘性能,利用接地电阻测试仪验证接地回路电阻是否低于0.1Ω。
    • 仪器:Chroma 19032耐压测试仪、Fluke 1625接地电阻测试仪。
  3. 环境适应性检测

    • 方法:在恒温恒湿箱中模拟高低温循环(-40℃~85℃),通过振动台复现运输或运行中的机械振动场景。
    • 仪器:ESPEC温湿度试验箱、Lansmont振动冲击试验台。
  4. 软件与算法检测

    • 方法:基于仿真平台(如ROS/Gazebo)进行路径规划与避障测试,利用静态代码分析工具(如Klocwork)排查软件漏洞。
    • 仪器:NI LabVIEW自动化测试系统、VectorCAST嵌入式软件测试工具。
  5. 人机交互安全检测

    • 方法:通过力/力矩传感器模拟人体接触,验证协作机器人的碰撞检测与急停响应时间(需≤0.5秒)。
    • 仪器:ATI六维力传感器、Keyence安全光栅。

结语

智能机器人检测技术是保障其安全性和功能性的核心支撑,贯穿于设计、生产、认证及维护全流程。随着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复杂化,检测标准与方法将持续迭代,例如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虚拟仿真测试,或结合AI算法优化缺陷识别效率。未来,检测技术将更加注重多学科融合,推动智能机器人向更高可靠性、更低风险的方向发展。

检测标准

GB 11291.1-2011:工业环境用机器人 安全要求 第1部分:机器人

GB 11291.2-2013: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 工业机器人的安全要求 第2部分:机器人系统与集成

GB/T 12642-2013:工业机器人 性能规范及其试验方法

GB/T 12643-2013: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 词汇

GB/T 12644-2001:工业机器人 特性表示

GB/T 14118-1993:谐波

检测试验仪器

机器人性能检测系统、抖动测量与分析系统、可靠性试验系统、动力学参数测试系统、伺服电机测试系统、精密减速器测试台、控制器测试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软件、振动测试仪、位移传感器、力矩传感器、视觉系统校准设备、环境模拟试验箱、温度和湿度测试设备、电气安全测试仪、数据采集卡、PLC编程器、教学和编程模拟器、力控制测试装置、视觉和感知测试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