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在工业生产和民用设施中,循环水系统承担着换热、冷却、传质等重要功能。由于水体长期处于循环流动状态,系统内部金属材料会在水质、温度、流速等多因素作用下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蚀现象。这种持续性的材料损伤不仅缩短设备使用寿命,更可能引发管道穿孔、换热效率下降等安全隐患。腐蚀速率测定作为系统维护的关键技术手段,通过量化评估金属材料的腐蚀程度,为水质调控、缓蚀剂选择及设备检修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保障循环水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技术支撑。
本检测技术主要适用于开放式和密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央空调循环水系统、工业锅炉给水系统等各类以水为介质的循环系统。在石油化工、电力生产、冶金制造、暖通空调等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特别适用于碳钢、不锈钢、铜合金等常见金属材料的腐蚀监测,可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均匀腐蚀、点蚀、缝隙腐蚀等多种腐蚀形态进行有效评估。
1. 腐蚀速率测定 通过失重法或电化学方法测定金属试样在循环水环境中的质量损失,计算年腐蚀深度。该指标直接反映系统腐蚀严重程度,是判定缓蚀剂效果的核心参数。
2. 水质特征参数检测 包括pH值、溶解氧含量、电导率、氯离子浓度、硬度、碱度等关键指标。其中,pH值影响金属表面钝化膜稳定性,氯离子浓度超过200mg/L显著加速点蚀发生,溶解氧含量在密闭系统需控制在50ppb以下。
3. 微生物指标分析 检测异养菌总数、铁细菌、硫酸盐还原菌等微生物种群数量。微生物代谢产物形成的生物膜会引发氧浓差电池效应,导致局部腐蚀速率提升3-5倍。
4. 沉积物成分分析 对系统内沉积物进行XRD/XRF分析,检测碳酸钙、硅酸盐、腐蚀产物等成分。结垢层下易形成闭塞区,造成氯离子富集和pH值下降,诱发严重局部腐蚀。
1. 核心检测标准 GB/T 50050-2017《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规定了腐蚀速率控制指标,要求碳钢年腐蚀率小于0.075mm/a,铜合金小于0.005mm/a。ASTM G1-03《Standard Practice for Preparing, Cleaning, and Evaluating Corrosion Test Specimens》详细规范了试样处理流程,确保检测结果可比性。ISO 8044:2020《金属与合金的腐蚀术语和定义》建立了统一的腐蚀评价术语体系。
2. 主要检测方法 (1) 失重挂片法:将标准金属试片(50×25×2mm)悬挂于监测换热器中,经30-90天暴露后,采用酸洗去膜(参照GB/T 16545)、精密称重(精度0.1mg)计算腐蚀速率。该方法数据可靠,但周期较长。 (2) 线性极化电阻法:采用CS350电化学工作站,通过施加±20mV极化电位,测量极化电阻Rp值,根据Stern-Geary方程实时计算瞬时腐蚀速率。检测时间短至数分钟,适合在线监测。 (3) 电阻探针法:基于金属元件截面随腐蚀减薄引起的电阻变化,通过CorrTran MV在线监测系统实现连续数据采集,特别适用于高含固量水体环境。
3. 关键检测仪器 恒温恒湿试验箱(控制温度±0.5℃)、电子分析天平(精度0.1mg)、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哈希HQ40D型)、电化学工作站(普林斯顿VersaSTAT 4)、微生物快速检测仪(ATP生物发光法)、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等构成完整的检测体系。在线监测系统可实现pH、ORP、电导率等参数的实时数据远传。
现场检测时需注意监测点的科学布设,应在换热器出口、管道低流速区、补水管路等腐蚀敏感位置设置监测旁路。试样安装需保证与水流方向平行,流速控制在1-1.5m/s模拟实际工况。数据处理中需区分初期腐蚀阶段和稳定阶段数据,当碳钢腐蚀速率超过0.125mm/a时,系统应立即启动腐蚀应急预案。
随着智能传感技术的发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腐蚀预测模型正逐步应用,通过整合水质参数、腐蚀速率、运行工况等多维度数据,可提前7-15天预警腐蚀风险。这标志着腐蚀检测技术正从被动监测向主动防控方向升级,为循环水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ASTM C1617-2015:金属水腐蚀热绝缘材料中浸出的含离子萃取溶液的定量加速实验室评定的规程
ASTM D2688-2011:无热传递条件下水腐蚀性的标准试验方法(重量损失法)
ASTM D4778-2010:在热转换条件下测定冷却水腐蚀和积垢趋势的试验方法
ASTM D4880-2014:漆包磁线上绝缘清漆耐盐水腐蚀性试验方法
BS EN ISO 105-E09-2010:纺织品.染色牢度试验.第
1、客户在线或来电咨询,向研究所提出检测需求,简述样品信息。
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样品递送流程,上门取样/送样/邮寄样品。
3、工程师实验小组,对样品进行一个初步的检测,获取样品的特性以及相关指标。
4、工程师根据客户的需求,根据多年的研发检测经验,定制完整的试验方案。
5、对样品进行实验,得到相关实验结果数据,整理实验数据,出具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