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门禁人脸识别设备、考勤人脸识别设备、安防监控人脸识别设备、金融自助终端人脸识别设备、移动终端人脸识别设备、智能门锁人脸识别设备、闸机人脸识别设备、访客管理人脸识别设备、教育考试人脸识别设备、医疗人脸识别设备、机场安检人脸识别设备、火车站安检人脸识别设备、景区人脸识别设备、商场人脸识别设备、酒店人脸识别设备、会议签到人脸识别设备、智能家居人脸识别设备、车载人脸识别设备、工业控制人脸识别设备、无人零售人脸识别设备、政务服务人脸识别设备、银行柜台人脸识别设备、ATM 人脸识别设备、刷脸支付人脸识别设备、楼宇对讲人脸识别设备、停车场人脸识别设备、机器人人脸识别设备、智能摄像头人脸识别设备、视频会议人脸识别设备等。
准确率:通过使用大量已知身份的人脸图像或视频进行测试,计算设备正确识别出人脸身份的比例,包括单张人脸识别准确率、多人脸场景下的识别准确率等。
误识率:检测设备将非目标人脸错误识别为目标人脸的概率,以及将目标人脸错误分类为其他身份的概率。
拒识率:测试设备未能识别出已知目标人脸的概率,通常在不同光照、姿态、表情等条件下进行评估。
识别速度:测量设备从获取人脸图像到完成识别并给出结果所需的时间,包括单张人脸识别速度和批量人脸识别速度。
光照适应性:评估设备在不同光照强度(如强光、弱光、逆光等)和光照颜色(如暖光、冷光等)条件下的识别性能,检测其是否能通过自动曝光、白平衡等功能进行补偿,以保持稳定的识别效果。
温度适应性:将设备置于不同温度环境(如高温、低温)中,检测其在极端温度条件下能否正常工作,以及识别性能是否受到影响。
湿度适应性:在不同湿度环境下对设备进行测试,检查其是否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避免因湿度过高或过低导致设备故障或识别精度下降。
活体检测:验证设备是否能够有效区分真实人脸和照片、视频等伪造人脸,通过采用多种活体检测技术(如红外检测、3D 结构光检测等)来防止人脸伪造攻击。
数据加密:检查设备对采集的人脸数据在存储、传输过程中是否采用加密算法进行保护,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
访问控制:评估设备的访问权限管理机制,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对设备进行操作和管理,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攻击。
人脸采集功能:检测设备的摄像头是否能够清晰地采集人脸图像,包括图像分辨率、清晰度、色彩还原度等指标,同时检查是否具备自动对焦、人脸跟踪等功能。
数据存储与管理:检查设备的数据存储容量是否满足要求,以及数据存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测试设备对人脸数据的管理功能,如数据查询、删除、备份等操作是否便捷和准确。
接口与兼容性:验证设备与其他系统(如门禁系统、考勤系统等)的接口是否兼容,能否实现无缝对接和数据共享,确保设备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
机械耐久性:对设备的外壳、按键、支架等机械部件进行耐久性测试,如通过反复开合、按压、摇晃等操作,检查其是否容易出现松动、损坏等问题。
电气耐久性:让设备长时间连续运行,检测其电气性能的稳定性,包括电源适应性、电磁兼容性等,确保设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会因电气故障而影响正常工作。
SJ/T 11608-2016 人脸识别设备通用规范
GA/T 1212-2014 安防人脸识别应用防假体攻击测试方法
GA/T 1755-2020 安全防范 人脸识别应用 人证核验设备通用技术要求
KS B 7306-2016(2021) 服务机器人系统级人脸识别性能评估方法
GB/T 38671-2020 信息安全技术 远程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
GB/T 38427.1-2019 生物特征识别防伪技术要求 第1部分:人脸识别
GB/T 37036.3-2019 信息技术 移动设备生物特征识别 第3部分:人脸
GB/T 35678-2017 公共安全 人脸识别应用 图像技术要求
GB/T 31488-2015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
检测流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遵循严谨的流程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我们确认并指定测试对象进行初步检查,对于需要采样的测试,我们会确认样品寄送或上门采样的具体安排。
接下来,我们制定实验方案并与委托方确认和协商,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以确保测试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然后,双方签署委托书,明确测试的内容、标准、报告格式等细节,并确认测试费用并按照约定进行支付。在试验测试过程中,我们按照实验方案进行试验测试,记录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控制和调整,以确保测试过程中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最后,我们对试验测试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撰写测试报告并进行审核,出具符合要求的测试报告,并将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委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