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钢化玻璃是一种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对普通玻璃进行强化处理的特殊玻璃制品,其表面形成压应力层,内部形成张应力层,从而显著提升抗冲击性、抗弯强度及热稳定性。因其安全性高(破碎后呈钝角颗粒)、耐温差性能优异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幕墙、门窗、汽车车窗、家电面板等领域。然而,钢化玻璃的物理性能和安全性与其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密切相关,因此需要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验证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钢化玻璃检测适用于以下场景:
外观质量检测 检查玻璃表面是否存在划痕、气泡、结石、爆边等缺陷,确保外观符合使用要求。重点观察边缘处理是否光滑,避免因应力集中导致自爆。
厚度及尺寸偏差检测 使用精密测厚仪测量玻璃厚度,验证其均匀性;通过游标卡尺或激光测距仪确定长宽尺寸,确保与设计参数一致,偏差需控制在±1.5mm以内。
抗冲击性能测试 模拟外力冲击场景,采用落球试验法(如1040g钢球从1m高度自由落下)或霰弹袋冲击试验,评估玻璃在动态载荷下的抗破裂能力。
抗弯强度试验 通过四点弯曲试验机对玻璃施加均匀载荷,测定其断裂时的最大弯曲应力,反映材料在静态负荷下的承载能力。
碎片状态分析 破碎后观察碎片形态,要求每50mm×50mm区域内的颗粒数≥40颗,且边缘无尖锐棱角,防止对人体造成二次伤害。
耐温度变化性能 将试样置于高温箱(≥200℃)和低温箱(≤-40℃)中进行冷热循环测试,检测其抗热炸裂能力及残余强度。
表面应力与应力层深度 使用表面应力仪(如SCALP系列)测量玻璃表面的压应力值,并通过偏振光法确定应力层厚度,确保应力分布符合标准(通常表面应力≥90MPa)。
GB 15763.2-2005《建筑用安全玻璃 第2部分:钢化玻璃》 中国国家标准,规定了钢化玻璃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验收规则。
EN 12150-1:2015《建筑玻璃 热钢化钠钙硅安全玻璃》 欧洲标准,涵盖抗冲击、碎片状态等关键性能指标。
ASTM C1048-2018《热处理平板玻璃标准规范》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定义了钢化玻璃的热处理工艺及性能要求。
ISO 12543-2:2011《建筑玻璃 钢化玻璃》 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通用性检测规范。
落球冲击试验机 用于抗冲击性能测试,通过电磁吸附释放系统精确控制钢球下落高度,配合高速摄像机记录玻璃破裂过程。
四点弯曲试验机 配备高精度载荷传感器和位移计,可实时采集应力-应变数据,计算抗弯强度(公式:σ=3FL/2bh²)。
表面应力仪 基于光弹性原理,通过测量偏振光通过玻璃时的相位差,间接推算出表面压应力值和应力层深度。
冷热循环试验箱 采用PID温控技术,实现-40℃至300℃的快速温度切换,模拟极端温差环境。
碎片收集装置 由透明亚克力箱体与高速摄像系统组成,用于捕捉玻璃破碎瞬间的碎片分布状态,并自动统计颗粒数量。
随着智能化检测需求的提升,钢化玻璃检测正朝着自动化、非接触式方向发展。例如:
钢化玻璃检测是保障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核心环节,其检测结果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用户安全。随着标准体系的完善与检测技术的进步,未来将进一步推动钢化玻璃在新能源、智能建筑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拓展。生产企业、检测机构及终端用户需共同关注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构建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
GB 15763.4-2009 建筑用安全玻璃.第4部分:均质钢化玻璃
GB/T 17841-2008 半钢化玻璃
GB 15763.2-2005 建筑用安全玻璃 第2部分;钢化玻璃
GB 17841-1999 幕墙用钢化玻璃与半钢化玻璃
GB/T 9963-1998 钢化玻璃
GB/T 2843-1981 钢化玻璃抗冲击性试验方法(227克钢球试验)
GB 284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