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起始分解温度检测:测定材料在加热过程中开始发生显著质量损失的温度点,通常定义为失重达到特定百分比(如5%)时的温度,用于评估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分解起始行为。
最大失重率检测:分析热失重曲线中质量损失速率最快的阶段,计算单位时间或温度下的最大失重百分比,反映材料主要分解反应的剧烈程度和动力学特性。
残余质量百分比检测:测量材料在高温程序结束后的剩余质量占初始质量的百分比,用于确定灰分、填料或稳定组分的含量,评估材料的热残留特性。
水分蒸发温度检测:识别热失重曲线中低温阶段的质量损失,对应材料中吸附水或结晶水的蒸发温度,用于定量分析材料含水量和吸湿性。
分解阶段识别检测:解析热失重曲线中的多个失重台阶,区分材料不同组分(如聚合物、添加剂)的分解温度范围,评估复杂材料的热行为。
氧化诱导期测定:在氧化气氛中测量材料从开始加热到发生氧化性质量损失的时间间隔,用于评价材料的抗氧化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玻璃化转变温度检测:通过高灵敏度热重分析监测材料在玻璃化转变时的微小质量变化,辅助研究非晶态材料的热力学转变行为。
活化能计算检测:基于多个升温速率下的热失重数据,运用动力学模型(如Flynn-Wall-Ozawa法)计算分解反应的活化能,量化材料热分解的能垒。
材料组成定量分析:利用热失重曲线中各失重台阶的质量损失百分比,反算材料中各组分的含量,如聚合物共混物中不同组分的比例。
热稳定性比较检测:在相同测试条件下对比多种材料的热失重曲线,通过起始分解温度和失重速率等参数评价相对热稳定性,用于材料筛选。
聚合物材料:包括热塑性塑料、热固性树脂和弹性体等,热失重检测用于分析其分解温度、添加剂含量和热寿命,指导加工与应用。
陶瓷材料:涉及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检测其烧结过程中的挥发分损失、相变温度及高温稳定性,确保材料性能。
金属材料:主要用于金属氧化物、涂层或腐蚀产物,通过热失重分析氧化增重或还原失重行为,研究高温腐蚀动力学。
药物原料:检测药物活性成分或辅料的热分解特性,评估贮存稳定性和剂型设计中的热敏感性,符合药学规范。
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乳化剂等,分析其热分解温度和残留物,确保食品加工中的安全性和功能性。
建筑材料:包括水泥、石膏和隔热材料,测定其高温下的质量变化,评估防火性能和耐久性。
电子材料:如封装树脂、基板材料,通过热失重检测挥发分和分解行为,保证电子器件可靠性。
纺织品:针对纤维和涂层织物,分析热分解温度以评价阻燃性和热稳定性,适用于防护服装。
涂料:检测涂层在加热过程中的失重阶段,评估成膜物质分解和颜料稳定性,优化配方设计。
复合材料:包括碳纤维增强塑料等,分析各组分的热失重行为,研究界面相容性和整体热性能。
ASTM E1131-2020《热重分析标准测试方法》:规定了热重分析仪器的校准、测试程序和数据分析要求,适用于材料热稳定性和组成分析,确保测试结果可比性。
ISO 11358-1:2022《塑料 聚合物的热重分析 第1部分:一般原则》:国际标准提供热重分析的基本流程,包括试样制备、气氛控制和曲线解析,适用于聚合物材料。
GB/T 19466.6-2009《塑料 差示扫描量热法 第6部分:氧化诱导时间的测定》:中国国家标准涉及热重法辅助测定氧化诱导期,用于评价材料抗氧化性能。
ISO 9924-1:2016《橡胶 热重分析测定组成 第1部分:丁二烯橡胶》:专门针对橡胶材料的热重分析标准,规定组成定量方法和测试条件。
ASTM D3850-2019《热重分析测定高模量纤维热稳定性的标准测试方法》:适用于纤维材料的热失重检测,定义热稳定性评价参数和报告格式。
GB/T 17391-2011《塑料 热重法测定挥发分含量》:中国标准详细规定利用热重法测量塑料中挥发物的步骤,用于质量控制。
ISO 11357-6:2018《塑料 差示扫描量热法 第6部分:氧化诱导温度的测定》:结合热重分析,标准提供氧化行为测试指南,确保材料高温应用安全。
ASTM E2040-2019《热重分析数据报告的标准指南》:规范热重测试数据的记录和呈现方式,促进结果交流和比对。
GB/T 2916-2020《塑料 灰分测定方法》:引用热重法作为灰分测定替代方法,规定残余质量计算流程。
ISO 21701:2019《生物基材料 热重分析测定热稳定性》:针对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热失重检测标准,强调可持续材料评价。
热重分析仪:核心仪器包含精密天平和程序控温炉,实时监测样品质量变化,功能包括设定升温程序、记录热失重曲线,用于材料热稳定性分析。
微量天平:高精度称重装置,灵敏度达微克级,集成于热重系统,功能是连续测量样品质量,确保失重数据准确可靠。
温度控制系统:由热电偶和PID控制器组成,精确控制炉体升温速率(如0.1-100°C/min),功能是维持线性温度程序,减少热滞后误差。
气氛控制系统:提供惰性或反应性气体(如氮气、空气),流量可控,功能是营造测试环境,防止氧化或促进特定反应,影响分解行为。
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计算机系统实时采集温度和质量数据,功能包括曲线平滑、导数计算和动力学分析,辅助解析热失重结果。
高温炉体:耐高温材料制成的加热腔,温度范围可达1500°C,功能是均匀加热样品,避免热梯度导致的测量偏差。
样品支架系统:铂金或陶瓷材质的坩埚和支架,功能是承载样品并传导热量,确保测试过程中样品位置稳定和质量传输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