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辐射热源稳定性检测:评估热源输出功率的波动范围,确保在测试过程中热辐射强度保持恒定,避免因热源不稳定导致测量误差,保证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热流计校准检测:通过标准热源对热流传感器进行定期校准,验证其测量精度和线性响应,确保热流量数据准确反映防火门表面的热辐射传递情况。
门体表面温度测量:使用温度传感器监测防火门受热面的温度分布,分析热传导特性,评估门体材料在高温下的隔热性能和行为变化。
辐射通量分布检测:测量防火门不同区域的辐射热流量,绘制热分布图,识别热点或薄弱区域,为门体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数据支持。
时间-温度曲线验证:对比实测温度与标准时间-温度曲线,评估防火门在火灾模拟条件下的热响应,确保测试条件符合规范要求。
热惯性评估:分析防火门材料的热储存和释放特性,计算热惯性参数,评估其在火灾初期对热冲击的抵抗能力。
密封性能检测:检查防火门缝隙处的热泄漏情况,测量辐射通量通过密封部位的数值,评估密封材料对火势蔓延的抑制效果。
材料热导率测试:测定防火门组成材料的热传导系数,分析其隔热效率,为门体整体热性能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火焰蔓延抑制检测:观察防火门在辐射热作用下的火焰阻挡行为,测量热辐射衰减程度,评估其防止火势扩散的有效性。
热辐射衰减测量:量化辐射通量通过防火门后的减少比例,计算衰减系数,评估门体对热辐射的阻隔能力和防火等级。
钢质防火门:采用钢材制成的防火门,具有高强度和耐久性,检测其辐射通量可评估钢质材料在高温下的热稳定性和隔热效果。
木质防火门: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防火门,需测试其表面炭化行为和辐射热阻隔能力,确保在火灾中维持结构完整性。
玻璃防火门:集成防火玻璃的门体,检测重点为玻璃层的热辐射透射特性,评估其透明部分的防火性能和热隔离作用。
复合材料防火门:由多种材料层压而成的防火门,测试各层间的热交互作用,分析整体辐射通量控制能力和协同防火效果。
防火卷帘门:用于大型开口的卷帘式防火门,检测其卷动机构的热影响和辐射阻隔性能,确保在火灾中正常运作并抑制热扩散。
防火窗:作为建筑防火组成部分的窗户,测量其玻璃和框架的辐射通量传递,评估整体防火隔离效果和热管理能力。
防火隔墙:墙体集成防火门的系统,检测门体与墙体的接缝热泄漏,评估系统级辐射热控制性能和火灾分隔有效性。
防火涂料:应用于门体表面的防火涂层,测试其受热后的辐射反射或吸收特性,评估涂层对门体热性能的增强作用。
防火密封材料:用于填充门缝的密封剂,检测其高温下的辐射通量阻隔能力,评估防止热辐射泄漏的效果和耐久性。
防火玻璃:特种玻璃材料,测量其辐射透射率和热稳定性,评估在火灾环境中维持透明和隔热双重功能的表现。
ASTM E648-2021《地板覆盖系统临界辐射通量的标准测试方法》:提供使用辐射热源测量材料临界辐射通量的方法,适用于评估防火门材料的火蔓延抵抗性能,规范测试设备和程序。
ISO 834-1:2022《火灾 resistance tests - Element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规定建筑构件防火测试的一般要求,包括辐射通量测量,确保全球测试一致性。
GB/T 9978.1-2019《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 第1部分:通用要求》:中国国家标准,涵盖防火门耐火测试的辐射热评估,定义测试条件和性能 criteria。
ASTM E970-2020《屋顶覆盖物临界辐射通量的标准测试方法》:扩展应用于防火门检测,测量辐射热通量阈值,评估材料在火源下的性能。
ISO 3008:2017《Fire resistance tests - Doors and shutter assemblies》:专门针对门和百叶窗的防火测试标准,包括辐射通量测量方法,指导实际应用。
GB 12955-2008《防火门》:中国强制性标准,规定防火门的辐射通量等性能要求,确保产品符合安全规范。
辐射热源装置:产生可控辐射热流的设备,输出功率范围通常为10-100 kW/m²,用于模拟火灾热环境,提供稳定热源以进行防火门辐射通量检测。
热流计:测量热辐射通量的传感器,精度可达±0.5 W/m²,安装在门体表面或后方,直接采集热流量数据,用于计算辐射传递效率。
温度传感器阵列:多通道温度测量系统,采用热电偶或红外传感器,监测门体温度分布,分辨率达0.1°C,支持热性能分析和曲线验证。
数据采集系统:集成信号调理和记录功能,采样率高达1000 Hz,实时收集热流和温度数据,进行后续处理和分析,确保检测准确性。
校准设备:包括标准黑体辐射源和参考热流计,用于定期校准检测仪器,维持测量链的 traceability 和精度,符合标准要求。
热成像仪:非接触式温度测量仪器,生成门体热分布图像,辅助识别热 anomalies,增强辐射通量检测的全面性和可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