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温度分布映射:通过非接触式测温技术获取样品表面或内部温度梯度,定位异常热点区域。检测参数包括温度范围-200℃~1500℃,空间分辨率0.1mm,测量精度±1℃。
热膨胀系数测定:测量材料在温度变化下的尺寸变化率,评估热应力匹配性。检测参数包括温度范围-196℃~1000℃,应变测量精度1με,升温速率0.1~20℃/min。
热导率测试:定量分析材料导热能力,识别隔热或导热异常层。检测参数包括热导率范围0.1~2000W/(m·K),测试精度±3%,样品厚度0.1~50mm。
材料相变分析:监测温度变化过程中材料的晶型转变、熔融等相变行为,定位相变引发的失效点。检测参数包括相变温度检测精度±2℃,温度扫描速率1~20℃/min,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灵敏度0.1mW。
焊点热疲劳评估:通过循环加热-冷却模拟实际工况,统计焊点裂纹萌生位置及扩展速率。检测参数包括循环次数100~10000次,温度范围-55℃~150℃,裂纹长度测量分辨率0.01mm。
绝缘热老化检测:评估高温环境下绝缘材料的介电性能衰减,识别因老化导致的击穿风险点。检测参数包括老化温度85℃~300℃,时间100~500小时,介电损耗因数变化率测量精度±0.5%。
热应力分布计算:基于有限元模型结合实测温度数据,模拟组件内部热应力分布,预测高风险失效区域。检测参数包括应力计算精度±5MPa,模型网格分辨率≤0.5mm,支持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失效点微观形貌观测:通过高分辨率成像技术观察失效区域的微观结构,如裂纹、孔洞、界面脱粘等特征。检测参数包括成像分辨率0.1nm(SEM模式),放大倍数10~100000倍,元素成分分析精度±0.1at%(EDS模式)。
动态热阻测试:测量不同工况下组件的瞬态热阻变化,定位接触热阻异常或界面缺陷。检测参数包括脉冲宽度1ms~10s,温度范围25℃~200℃,热阻测量精度±0.1℃/W。
加速热循环响应分析:通过快速温度变化激发潜在热失效,记录失效时间与循环参数的关系,建立加速寿命模型。检测参数包括温度变化速率5~20℃/min,循环次数500~5000次,失效判据(如电阻突变率≥20%)。
热界面材料(TIM)界面热阻测试:测量芯片与散热片间界面的热传导阻力,评估填充材料与接触表面的结合质量。检测参数包括界面热阻测量范围0.1~10℃·cm²/W,测试压力5~50N,温度范围25℃~150℃。
集成电路封装:用于检测芯片与基板间焊球、底填胶等材料在热循环中的界面失效,覆盖BGA、QFN等封装形式。
印刷电路板(PCB):分析多层板内层线路、通孔、阻焊层在高温下的膨胀失配、分层或裂纹问题。
电力变压器绕组:评估铜导线、绝缘纸、浸渍漆在负载循环中的热老化程度及局部过热风险。
锂电池电芯:检测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在充放电产热下的热失控临界温度及界面副反应。
光伏组件:定位电池片隐裂、焊带虚焊、EVA胶膜黄变等引发的热斑效应及局部高温区域。
汽车发动机传感器:评估温度传感器外壳、信号传输线缆在发动机舱高温环境下的绝缘老化和连接失效。
航空航天热防护系统:检测陶瓷瓦、隔热毡等多层复合结构在极端温差下的界面脱粘和热震裂纹。
工业换热器管板:分析铜管与管板焊接接头在周期性冷热介质冲击下的应力腐蚀开裂风险。
消费电子电池模组:识别电芯间汇流排、镍片焊接点的热膨胀疲劳断裂位置及热扩散路径。
5G基站电源模块:评估功率MOS管、散热片、导热硅脂在高频工作下的界面热阻异常及热集中区域。
医疗电子监护仪:检测电路板电容、电阻等元件在长期通电发热下的参数漂移及焊点脱落风险。
ASTM E1234-2014:使用热机械分析仪测量材料线性热膨胀系数的标准试验方法。
ISO 11357-2:2013:塑料—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2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
GB/T 22588-2008:闪光法测量固体热导率的标准试验方法。
GB/T 16539-2009:电子元器件结构陶瓷材料性能测试方法—热膨胀系数的测试方法。
IEC 61249-2-21:2003:印制板和其它互连结构用材料—第2-21部分:包覆或未包覆增强基材—特征值(非等效采用)。
GB/T 4937-2018:半导体器件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第5-2部分:光电子器件—测试方法和程序。
ASTM D5470-2012:薄的热导性固体电绝缘材料传热性质的标准测试方法(热阻测试仪法)。
ISO 17025:2017: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适用于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
GB/T 31357-2014:电子电气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要求—限用物质含量检测方法。
JESD22-A104F-2017:电子器件可靠性试验—温度循环(JEDEC标准,适用于电子器件热循环测试)。
红外热像仪:通过红外辐射探测样品表面温度分布,生成可视化热图像,用于快速定位异常热点区域,温度测量范围-20℃~300℃,空间分辨率0.1mrad。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量材料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行为,用于分析相变、结晶等热效应,温度范围-196℃~750℃,热流精度±0.1mW。
激光闪射仪:通过激光脉冲加热样品背面并记录正面温度响应,计算材料的热扩散率和热导率,样品厚度0.1~50mm,热扩散率测量范围1×10^-7~100mm²/s。
热机械分析仪(TMA):在程序控温下测量样品的尺寸变化,用于测定热膨胀系数、玻璃化转变温度等参数,温度范围-196℃~1500℃,位移测量精度0.1μm。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通过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生成高分辨率图像,结合能谱仪(EDS)分析失效点的微观形貌和元素成分,二次电子分辨率≤1nm,EDS检测限≤0.1at%。
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在程序控温下测量样品的动态力学性能,用于分析热机械耦合效应及相变行为,频率范围0.01~100Hz,温度范围-196℃~600℃。
热阻测试仪:通过恒定功率加热和红外测温结合的方法,测量组件界面或整体的热阻值,支持稳态和瞬态两种测试模式,热阻测量范围0.01~100℃·cm²/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