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一种由镰刀菌属真菌(如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玉米、小麦、大麦等谷物及其加工产品中。该毒素具有类雌激素活性,可通过干扰动物和人体内分泌系统导致生殖功能障碍、免疫抑制甚至致癌风险。由于其在食品和饲料中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成为保障食品安全和动物健康的重要环节。
在全球范围内,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全球约25%的谷物可能受到霉菌毒素污染,其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出率逐年上升。因此,建立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对控制污染、减少经济损失和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技术主要适用于以下领域:
此外,该检测技术还可扩展至环境监测领域,例如土壤、水体中镰刀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污染评估。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的核心项目包括:
近年来,随着对毒素转化机制的深入研究,检测项目逐渐向多组分联合分析发展,例如同时检测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ZEN-14-葡萄糖苷等),以全面评估污染风险。
国内外针对玉米赤霉烯酮检测已建立多项标准,主要包含:
上述标准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了方法学依据,实验室可根据样本类型和检测需求选择相应标准。
目前主流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可分为三大类:
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
其他技术:
随着检测需求的多样化和精准化,未来技术发展将呈现以下方向: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技术的进步为食品安全监管和风险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从传统色谱法到新兴的生物传感技术,检测手段的多样化为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提供了灵活选择。未来,随着标准体系的完善和仪器性能的提升,玉米赤霉烯酮的精准检测将进一步提升全球粮食供应链的安全性。
GB/T 5009.209-2008 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
GB/T 19540-2004 饮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
DB42/T 1630-2021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活力的测定
ISO 6870:1985 动物饲料.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测定
NF V18-201-1986 动物饲料.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测定
ISO 6870:2002 动物饲料.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定性测定<
确定测试对象与安排:确认测试对象并进行初步检查,确定样品寄送或上门采样安排;
制定验证实验方案:与委托方确认与协商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签署委托书:签署委托书,明确测试详情,确定费用,并按约定支付;
进行实验测试:按实验方案进行试验测试,记录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控制和调整;
数据分析与报告:分析试验数据,并进行归纳,撰写并审核测试报告,出具符合要求的测试报告,并及时反馈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