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是由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谷物、咖啡、葡萄酒、中药材等农产品及食品中。其中,赭曲霉毒素A(OTA)毒性最强,具有致畸、致癌、免疫抑制和肾毒性等危害,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2B类致癌物。随着全球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赭曲霉毒素的检测成为食品、农产品及饲料行业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其检测技术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对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赭曲霉毒素检测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
此外,在环境监测和毒理学研究中,赭曲霉毒素的检测也用于评估真菌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赭曲霉毒素检测的核心项目包括以下几种:
检测过程中需关注样品的基质复杂性。例如,葡萄酒中的多酚类物质、谷物中的纤维成分可能干扰检测结果,需通过前处理技术(如免疫亲和柱净化)提高准确性。
国内外针对赭曲霉毒素检测制定了多项标准,主要包括:
赭曲霉毒素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快速检测试纸法
赭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进步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选择适配的检测方法(如HPLC用于实验室精确分析、ELISA用于企业自检),结合国际与国家标准,能够有效控制毒素污染风险。未来,随着纳米材料、生物传感器等技术的发展,赭曲霉毒素检测将朝着更高灵敏度、更低成本的方向迈进,为全球食品安全体系构建更坚实的防线。
GB/T 30957-2014 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5220-2010 粮油检验 粮食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
GB 13078.2-2006 饲料卫生标准 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允许量
SN/T 3136-2012 出口花生、谷类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毒素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HT-2毒素的
确定测试对象与安排:确认测试对象并进行初步检查,确定样品寄送或上门采样安排;
制定验证实验方案:与委托方确认与协商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签署委托书:签署委托书,明确测试详情,确定费用,并按约定支付;
进行实验测试:按实验方案进行试验测试,记录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控制和调整;
数据分析与报告:分析试验数据,并进行归纳,撰写并审核测试报告,出具符合要求的测试报告,并及时反馈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