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GB/T 28181-2016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T 28181-2016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T 28181-2016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中信息传输、交换、控制的互联结构、通信协议结构,传输、交换、控制的基本要求和安全性要求,以及控制、传输流程和协议接口等技术要求。.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检测技术解析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已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技术支撑。GB/T 28181-2016《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作为我国视频监控领域的核心标准,为系统设计、设备开发及工程验收提供了技术依据。本文将围绕该标准的检测适用范围、核心检测项目及方法进行系统阐述。

一、标准概述

GB/T 28181-2016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自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构建了"设备-平台-网络"的立体化技术框架,重点规范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协议交互机制、媒体传输质量、设备控制逻辑等核心要素。通过统一编码规则、信令流程和数据格式,有效解决了传统监控系统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为跨区域、跨平台的视频资源共享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适用范围

本标准的检测体系适用于以下应用场景:

  1. 城市级视频监控平台:公安"天网"系统、交通指挥中心等涉及多级联控的复杂组网环境
  2. 前端感知设备:网络摄像机(IPC)、网络硬盘录像机(NVR)、智能分析终端等视音频采集设备
  3. 传输网络设施:专网/互联网传输通道、边界安全接入设备
  4. 管理控制平台:视频综合管理平台(VMS)、云存储系统、智能分析服务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标准不适用于涉及国家秘密的特殊监控系统,此类系统需执行GB 35114-2017《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的加密检测要求。

三、核心检测项目及技术要点

1. 协议一致性验证 重点检测设备与平台间的信令交互合规性,涵盖SIP协议栈实现、设备注册流程、媒体协商机制等核心功能。典型测试场景包括:

  • 设备注册与心跳保持(REGISTER/SUBSCRIBE消息)
  • 实时点播信令交互(INVITE/200 OK流程)
  • 历史媒体检索与控制(PLAY/PAUSE/TEARDOWN指令)
  • 报警事件上报与联动控制(MESSAGE/NOTIFY机制)

2. 媒体传输质量评估 通过模拟真实网络环境,验证视音频流传输的稳定性和实时性:

  • 网络损伤测试:在20%丢包、200ms时延的恶劣条件下,视频卡顿率需≤1%
  • 多级转发时延:经三级平台级联转发,端到端时延应<500ms
  • 码流自适应:支持动态调整编码参数(H.264/H.265)以适应带宽波动

3. 安全防护能力测试 构建端到端的安全检测体系:

  • 传输层加密:检测TLS1.2协议在信令通道的应用合规性
  • 媒体流保护:验证SRTP协议实现及AES-128加密强度
  • 访问控制:测试RBAC权限模型下的操作鉴权机制

4. 系统兼容性验证 建立多品牌设备互操作测试矩阵:

  • 平台级兼容:验证不同厂商VMS对ONVIF、GB/T28181双协议的支持
  • 设备级兼容:测试前端设备在不同管理平台下的功能完整性
  • 协议版本兼容:确保新老版本标准(2011版与2016版)的平滑过渡

四、检测标准与方法体系

检测维度 参考标准 核心检测方法
协议一致性 GB/T 28181-2016 协议分析仪抓包解析(Wireshark/SIPp)
传输性能 YD/T 1656-2019 网络损伤模拟器(IXIA/Spirent)
信息安全 GB 35114-2017 渗透测试工具(Metasploit/Nmap)
视音频质量 GA/T 1128-2018 视频质量分析仪(TekVQ/VSQI)

典型检测仪器配置方案:

  1. 协议分析系统:具备深度包检测(DPI)功能,支持SIP/H.323协议解析
  2. 网络仿真平台:可模拟复杂网络拓扑及带宽波动场景
  3. 视频质量分析仪:支持PSNR、SSIM、VMAF等多维度画质评估
  4. 安全测试套件:包含漏洞扫描、加密算法验证、渗透测试等模块

五、检测实施流程

  1. 预检测准备:确认被测系统版本信息,搭建包含防火墙、NAT设备的测试环境
  2. 基础功能验证:执行设备注册、实时点播、云台控制等基本操作
  3. 压力测试:模拟2000路并发流接入,检测平台处理能力
  4. 异常工况测试:制造网络闪断、协议篡改等异常场景验证系统健壮性
  5. 整改复测:针对未达标项进行技术优化后重新检测

通过执行上述检测流程,可系统验证视频监控联网系统在协议实现、媒体传输、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合规性。检测机构需配备具备CMA/CNAS资质的专业实验室,检测人员应持有安防工程检测员职业资格证书。随着AIoT技术的发展,未来检测体系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引入自动化测试机器人、AI协议模糊测试等新技术手段,持续提升检测效率与覆盖度。


基本信息

标准号GB/T 28181-2011

发布日期2011-12-30

实施日期2012-06-01

废止日期无

中国标准分类号A9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310 发布单位CN-GB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及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方案设计、系统检测、验收以及与之相关的设备研发、生产。其他信息系统可参考采用。

关联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