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检测技术及应用综述
简介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引起的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2.4亿人感染血吸虫,每年因血吸虫病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20万。我国曾是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经过多年综合防治,疫情已显著下降,但局部地区仍存在传播风险。血吸虫检测是防控工作的核心环节,通过早期诊断和精准筛查,能够有效阻断传播链,减少疾病负担。
检测的适用范围
- 疫区人群筛查: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对高危人群(如农民、渔民等接触疫水频繁的群体)进行定期检测。
- 临床疑似病例诊断:针对出现发热、腹痛、肝脾肿大等症状的患者,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鉴别诊断。
- 流行病学调查:用于评估疫区感染率、确定传播范围和制定防治策略。
- 治疗效果评估:通过治疗后复查,验证药物疗效或判断是否需重复治疗。
- 动物宿主监测:对牛、鼠等中间宿主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防止动物源性传播。
检测项目及简介
血吸虫检测技术主要分为病原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影像学检查四类,各方法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和适用场景。
-
病原学检测
- 直接涂片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样本中的虫卵。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但灵敏度较低,尤其适用于轻症感染者的初步筛查。
- 改良加藤法(Kato-Katz法):采用甘油透明处理粪便样本后定量计数虫卵,可评估感染程度。此方法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技术,但需重复检测以提高准确性。
-
免疫学检测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如抗SEA抗体),灵敏度达90%以上,适用于大规模筛查。
- 间接血凝试验(IHA):通过抗原与红细胞结合后的凝集反应判断结果,操作简便,但存在一定假阳性率。
-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DIGFA):快速检测抗体或抗原,15分钟内出结果,适用于现场筛查和基层医疗机构。
-
分子生物学检测
- PCR技术:扩增血吸虫特异性基因片段(如SjR2、COX1),灵敏度高且可区分虫种,但需专业实验室支持。
-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在恒温条件下快速扩增DNA,适用于资源有限的地区。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检查:评估肝脏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等晚期病变,辅助判断感染程度。
- CT/MRI:用于鉴别肝脾肿大的病因,明确肉芽肿或钙化灶等病理改变。
检测参考标准
- WS/T 486-2015《血吸虫病诊断标准》:规定了病原学、免疫学及分子检测的技术要求和结果判定标准。
- WS/T 599-2018《血吸虫病防治技术规范》:涵盖疫情监测、病例管理、环境控制等综合防控措施。
- GB 15976-2006《日本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标准》:明确了不同流行阶段的防控目标和考核指标。
- WHO《血吸虫病防治指南》:提供国际通用的检测流程和治疗方案建议。
检测方法及相关仪器
- 显微镜检:需配备光学显微镜(如Olympus CX23)及配套载玻片、盖玻片,用于虫卵形态学观察。
- 免疫检测设备:
- ELISA检测需酶标仪(如BioTek Epoch)、洗板机和恒温孵育箱。
- 胶体金试纸条依赖便携式读数仪(如Qreader Mini)进行半定量分析。
- 分子生物学平台:
- PCR仪(如ABI 7500)用于DNA扩增,电泳系统(如Bio-Rad Gel Doc)分析产物。
- LAMP检测需恒温金属浴或荧光检测仪(如Genie III)。
- 影像设备:高频超声诊断仪(如GE Logiq E9)、多层螺旋CT(如Siemens SOMATOM)等。
结语
血吸虫检测技术的多样化为不同场景下的精准诊断提供了保障。传统病原学方法仍是确诊的“金标准”,而免疫学和分子技术的结合显著提高了筛查效率。未来,随着微流控芯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新技术的发展,血吸虫检测将向更快速、自动化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标准化操作流程的推广和基层检测能力的提升,仍是实现全面防控目标的关键。
检测标准
DB51/T 2485-2018 牛羊血吸虫病乳胶微球试纸条诊断技术规范
DB34/T 1942-2013 家畜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SN/T 5371-2021 国境口岸血吸虫PCR和荧光PCR检测方法
WS/T 630-2018 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WS/T 792-2021 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标准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WS/T 631-2018 日
检测流程
1、通过网站客服或者电话进行测试项目的咨询和交流;
2、寄送或登门采样,证实实验方案的正确性;
3、签订检测委托书并交纳测试费用;
4、进行试验测试;
5、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并出具测试报告。
检测报告用途
产品质量控制:确定产品质量等级或缺陷
相关部门查验:工商查验,市场监督管控,招投标,申报退税等
协助产品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