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抗霉性试验是一种用于评估材料或产品在霉菌生长环境下的耐受能力的检测手段。霉菌在湿热环境中极易繁殖,其代谢产物可能对材料造成腐蚀、变色或功能退化,甚至引发健康风险。例如,在建筑材料、纺织品、电子元件、包装材料等领域,抗霉性能直接关系到产品的使用寿命与安全性。因此,抗霉性试验通过模拟自然或加速的霉菌生长环境,对材料的抗霉能力进行量化分析,为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和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抗霉性试验广泛应用于多个工业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此外,该检测也适用于环保材料、文物保护等领域,帮助筛选具有长效抗霉功能的产品。
抗霉性试验的核心检测项目可分为以下四类:
菌种选择与培养 根据材料使用环境选择代表性霉菌菌种,常见菌种包括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ium)、木霉(Trichoderma)等。试验前需对菌种进行纯化培养,确保其活性与一致性。
材料接种与暴露试验 将待测材料表面接种霉菌孢子悬液,置于恒温恒湿箱中(通常温度28±1℃,相对湿度≥95%),模拟霉菌生长的最佳条件。暴露时间根据标准要求设定,一般为28天或更短(加速试验)。
霉菌生长评估 通过目视观察、显微镜检查或生物量测定等方法,评估材料表面霉菌的覆盖面积、菌丝密度及孢子扩散程度。部分试验还需检测材料物理性能变化(如强度损失、颜色变化)。
抑菌效果验证 针对添加抗菌剂的材料,需验证其抑菌率。通过对比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的霉菌生长差异,计算抑菌效率(通常要求≥90%为合格)。
抗霉性试验需遵循国内外权威标准,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主要参考标准包括:
ASTM G21-15 《Standard Practice for Determining Resistance of Synthetic Polymeric Materials to Fungi》 该标准规定了合成高分子材料抗霉性的测试方法,适用于塑料、橡胶等材料的定性评估。
ISO 846:2019 《Plastics — Evaluation of the action of microorganisms》 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霉菌活性评估标准,涵盖材料表面微生物生长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GB/T 2423.16-202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J及导则:长霉》 中国国家标准,专门针对电工电子产品的抗霉性试验,规定了菌种、试验条件及结果判定方法。
AATCC 30-2020 《Antifungal Activity, Assessment on Textile Materials》 美国纺织化学师与印染师协会标准,用于纺织品抗霉性能的定量检测。
抗霉性试验的典型流程包括样品制备、菌种活化、接种培养及结果分析,具体方法如下:
样品制备 将材料切割成标准尺寸(如50×50mm),清洁表面后灭菌处理(紫外线或高压蒸汽灭菌)。
菌种活化 使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对霉菌孢子进行扩培,制备浓度为1×10^6 CFU/mL的孢子悬液。
接种与培养 采用喷雾法或浸渍法将孢子悬液均匀涂布于样品表面,随后将样品放入恒温恒湿培养箱(如Binder KBF系列),设定温度28℃、湿度95%,培养28天。
结果分析
关键仪器设备:
抗霉性试验作为材料耐久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性与规范性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安全性。通过标准化的检测流程与仪器分析,能够精准识别材料的抗霉短板,指导企业优化配方与工艺。未来,随着环保法规的趋严和消费者对健康需求的提升,抗霉性检测技术将进一步向高通量、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多领域材料创新提供支撑。
JIS Z2911-1992 抗霉性试验方法
KS J 3201-1980 抗霉性试验方法
GM GM9215P-1988 纸和木制品的抗霉性试验
UNI 6479-1969 木层压嵌板和胶合板.抗霉性试验
CNS 14947-2005 抗霉性纺织品性能评估
GOST 9.052-1988 腐蚀和老化联合防护系统.油及油脂.抗霉性实验室试验法
CSN 34 56
1、通过网站客服或者电话进行测试项目的咨询和交流;
2、寄送或登门采样,证实实验方案的正确性;
3、签订检测委托书并交纳测试费用;
4、进行试验测试;
5、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并出具测试报告。
产品质量控制:确定产品质量等级或缺陷
相关部门查验:工商查验,市场监督管控,招投标,申报退税等
协助产品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