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是引起鼠疫的病原体,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历史上,鼠疫曾多次引发大规模疫情,如14世纪的“黑死病”导致全球数千万人死亡。尽管现代医学已显著降低其威胁,但鼠疫仍被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并在部分自然疫源地持续存在。因此,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对疫情监测、临床诊断及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鼠疫杆菌的检测涵盖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三大方向,具体项目如下:
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如血琼脂、麦康凯琼脂)分离样本中的鼠疫杆菌,结合生化试验(如尿素酶阴性、无动力)和噬菌体裂解试验进行鉴定。该方法为“金标准”,但耗时长(需48-72小时),且需在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操作。
采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或基因测序技术,靶向鼠疫杆菌特异性基因(如pla、caf1、yopM),可在数小时内完成检测。全基因组测序(WGS)还可用于菌株分型与进化分析。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F1抗原或抗体(IgM/IgG),适用于早期筛查及回顾性诊断。
基于免疫层析技术,直接检测样本中的鼠疫杆菌特异性抗原(如F1蛋白),15-30分钟即可出结果,适用于现场快速筛查。
以下为国家及国际通用的鼠疫检测标准: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可通过蛋白指纹图谱快速鉴定鼠疫杆菌,需配套数据库(如Bruker Biotyper)。
当前检测技术仍面临以下问题: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鼠疫杆菌检测技术的进步显著提升了疫情防控能力,但需持续优化方法的准确性、便捷性及安全性。通过多学科协作与技术融合,未来有望建立覆盖“现场筛查-实验室确诊-溯源分析”的全链条检测体系,为全球鼠疫防控提供坚实保障。
SN/T 3306.1-2012 国境口岸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第1部分:鼠疫杆菌
SN/T 2616-2010 国境口岸鼠携带鼠疫杆菌和汉坦病毒快速检测方法
SN/T 3888-2014 入出境动物皮张携带鼠疫耶尔森氏菌快速检测方法
1、通过网站客服或者电话进行测试项目的咨询和交流;
2、寄送或登门采样,证实实验方案的正确性;
3、签订检测委托书并交纳测试费用;
4、进行试验测试;
5、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并出具测试报告。
产品质量控制:确定产品质量等级或缺陷
相关部门查验:工商查验,市场监督管控,招投标,申报退税等
协助产品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