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无细胞壁、能够自我复制的最小原核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动植物体内。由于其体积微小(直径通常为0.2~0.3 μm)且缺乏细胞壁,支原体难以通过常规过滤或抗生素(如青霉素)清除,易污染生物制品、细胞培养体系,并引发人类和动物感染性疾病。例如,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而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则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相关。因此,支原体检测在临床诊断、生物制药质量控制、细胞培养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支原体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场景:
支原体检测的核心项目包括以下几类:
培养法检测 通过将样本接种于专用液体或固体培养基(如SP-4培养基),观察支原体的生长情况。该方法特异性高,但耗时较长(需2~4周),且部分支原体难以体外培养。
PCR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 针对支原体特异性基因(如16S rRNA基因、gap基因)设计引物,通过核酸扩增技术快速检测样本中的支原体DNA。具有灵敏度高(可检测至10 copies/μL)、耗时短(4~6小时)的优点,但需严格防止交叉污染。
荧光定量PCR(qPCR) 在常规PCR基础上引入荧光探针,可实时监测扩增过程并定量分析支原体载量,适用于动态监测感染进程或污染程度。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血清中支原体特异性抗体(如IgM、IgG),用于临床感染筛查。其操作简便,但窗口期可能漏检早期感染。
DNA荧光染色法 利用Hoechst 33258等荧光染料标记支原体DNA,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培养物中的支原体污染。该方法快速直观,但灵敏度较低,需结合其他方法验证。
支原体检测需遵循国内外权威标准以确保结果可靠性,主要包括:
中国药典(2020版)通则3301 《生物制品支原体检查法》,规定生物制品中支原体污染的培养法和指示细胞培养法。
USP <63> Mycoplasma Tests,美国药典中关于细胞培养物及生物制品支原体检测的标准流程。
ISO 17025:2017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the competence of testing and calibration laboratories,规范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EP 2.6.7 European Pharmacopoeia 中关于支原体检测的指南,强调PCR方法的验证要求。
培养法
PCR/qPCR
ELISA
DNA荧光染色法
当前支原体检测仍面临部分挑战:培养法周期长、PCR法假阳性风险、ELISA抗体交叉反应等。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支原体检测技术的精准性和效率直接影响疾病诊疗、生物制品安全及科研数据可靠性。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检测方法正朝着高通量、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实验室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宜方法,并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以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