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硬质合金是以碳化钨(WC)或碳化钛(TiC)等硬质相为基体,通过钴(Co)、镍(Ni)等金属作为粘结相烧结而成的复合材料,具有高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矿山工具、电子器件等领域。然而,硬质合金中氧化物杂质的存在会显著影响其力学性能和加工稳定性。例如,氧化物的过量可能导致合金内部结构疏松、抗弯强度下降,甚至引发脆性断裂。因此,氧化物含量的精准检测是硬质合金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硬质合金氧化物含量检测主要适用于以下场景:
总氧含量测定 总氧含量是硬质合金中所有氧元素的总和,包括游离氧和化合氧(如CoO、WO₃等)。该指标直接反映材料的杂质水平,高氧含量可能导致烧结过程中孔隙率增加。
游离氧化物检测 游离氧化物指未与金属结合的非化学计量氧化物,其存在会降低合金的致密性和界面结合强度。常见检测对象包括氧化钴(CoO)、氧化钨(WO₃)等。
特定金属氧化物分析 针对不同合金体系,需检测特定金属氧化物含量。例如,碳化钨-钴类合金需重点检测氧化铝(Al₂O₃)和二氧化硅(SiO₂)等杂质,而钛基硬质合金则需关注氧化钛(TiO₂)的分布状态。
ISO 4498:2020 Hardmetals – Determination of oxygen content by inert gas fusion method 该标准规定了通过惰性气体熔融法测定硬质合金中总氧含量的方法,适用于氧含量范围为0.01%~2.0%的样品。
GB/T 5124.1-2020 硬质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氧量的测定 脉冲加热惰气熔融-红外吸收法 中国国家标准,采用脉冲加热结合红外检测技术,精度可达±0.001%。
ASTM E1019-18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Carbon, Sulfur, Nitrogen, and Oxygen in Steel, Iron, Nickel, and Cobalt Alloys 尽管主要针对钢铁材料,但其氧含量检测方法(如高频燃烧红外法)可经优化后用于硬质合金分析。
惰性气体熔融-红外吸收法 原理:将样品在高温石墨坩埚中熔融,释放的氧气与碳反应生成CO气体,经红外检测器定量分析。 仪器:
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 原理:通过测量样品受激发后产生的特征X射线强度,推算氧化物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仪器: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 原理:将样品溶解后,利用等离子体激发元素特征谱线,通过光强定量分析氧化物含量。 仪器: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联用(SEM-EDS) 原理:结合形貌观察与微区成分分析,定位氧化物在合金中的分布。 仪器:
近年来,硬质合金氧化物检测技术呈现以下发展方向:
硬质合金氧化物含量检测是保障材料性能与可靠性的核心技术。通过标准化检测流程、先进仪器和多元化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够有效控制氧化物杂质含量,推动硬质合金在航空航天、精密加工等高端领域的应用。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持续革新,硬质合金的质量控制体系将更加精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