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是一种利用高能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通过接收并分析样品与电子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实现对材料微观形貌、成分及结构进行高分辨率表征的先进检测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商业化以来,SEM凭借其高分辨率(可达纳米级)、大景深和多功能分析能力,已成为材料科学、生物学、地质学、电子工程等领域的核心分析工具。与光学显微镜相比,SEM能够提供三维立体图像,且支持多种信号检测模式(如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特征X射线等),为微观世界的探索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SEM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此外,SEM还可与能谱仪(EDS)、电子背散射衍射仪(EBSD)等联用,实现成分分析、晶体取向分析等扩展功能。
表面形貌分析 通过二次电子(SE)信号成像,获取样品表面的微观形貌信息,如颗粒分布、裂纹、孔洞等,分辨率可达1 nm。适用于材料表面处理工艺优化、失效分析等场景。
成分分析 结合能谱仪(EDS)或波谱仪(WDS),通过特征X射线信号确定样品微区元素组成及含量,检测限可达0.1 wt%。常用于金属夹杂物分析、镀层成分测定。
晶体结构分析 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解析材料的晶体取向、晶界分布及相组成,适用于金属材料的织构研究和半导体缺陷表征。
动态过程观测 通过环境扫描电镜(ESEM),可在低真空或特定气氛下观察样品在加热、拉伸等动态条件下的实时变化,用于研究材料相变、腐蚀行为等。
纳米尺度测量 结合图像分析软件,可对纳米颗粒尺寸、薄膜厚度、线宽等参数进行精确测量,精度达纳米级,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制造中的尺寸控制。
SEM检测需遵循国际及行业标准,确保结果的可比性与可靠性,主要标准包括:
1. 样品制备
2. 检测流程 ① 样品安装与定位; ② 真空系统抽真空至10⁻³~10⁻⁵ Pa; ③ 选择加速电压(通常1-30 kV)与探针电流; ④ 调节对比度与亮度,获取二次电子或背散射电子图像; ⑤ 联用EDS/EBSD进行成分或晶体结构分析; ⑥ 数据导出与图像后处理。
3. 核心仪器设备
4. 关键技术参数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技术通过高分辨率成像与多信号分析能力,为微观尺度下的材料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随着原位分析技术、场发射光源(FEG)和智能化图像处理算法的发展,SEM的应用场景持续扩展,从基础科研到工业质量控制均发挥关键作用。未来,结合人工智能的自动化分析系统将进一步推动SEM技术在智能制造、纳米医学等新兴领域的深度应用。
GB/T 27788-2020 微束分析 扫描电镜 图像放大倍率校准导则
GB/T 38783-2020 贵金属复合材料覆层厚度的扫描电镜测定方法
GB/T 35097-2018 微束分析 扫描电镜-能谱法 环境空气中石棉等无机纤维状颗粒计数浓度的测定
GB/T 36422-2018 化学纤维 微观形貌及直径的测定 扫描电镜法
GB/T 35097-2018 微束分析 扫描电镜-能谱法 环境空气中石棉等无机
确定测试对象与安排:确认测试对象并进行初步检查,确定样品寄送或上门采样安排;
制定验证实验方案:与委托方确认与协商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签署委托书:签署委托书,明确测试详情,确定费用,并按约定支付;
进行实验测试:按实验方案进行试验测试,记录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控制和调整;
数据分析与报告:分析试验数据,并进行归纳,撰写并审核测试报告,出具符合要求的测试报告,并及时反馈测试结果给委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