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稀土元素总量:测定稀土矿中所有稀土元素的总质量分数,反映稀土资源的总体富集程度。检测范围0.1%~90%,测试精度±0.5%。
单一稀土元素含量:分析稀土矿中镧、铈、镨、钕、钐、铕等单一稀土元素的质量分数,评估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分离提纯潜力。检测下限0.001%,相对标准偏差≤3%。
杂质元素含量:检测稀土矿中铁、钙、硅、铝、镁、铅、镉等杂质元素的质量分数,判断其对稀土提取工艺的干扰程度。检测范围0.005%~10%,方法检出限0.001%。
烧失量:测定稀土矿在950℃高温下灼烧后失去的质量分数,反映矿中水分、有机物及挥发性杂质的含量。测试温度950℃±10℃,恒温时间120min,精度±0.1%。
水分含量:测量稀土矿中的游离水分含量,影响矿样的运输、储存及加工工艺稳定性。采用烘干法,温度105℃±2℃,恒温时间240min,检测精度±0.05%。
物相组成分析:确定稀土矿中稀土元素的存在形式(如氧化物、碳酸盐、磷酸盐、氟化物等),为选冶工艺路线设计提供依据。采用X射线衍射法,扫描范围5°~90°,步长0.02°,分辨率0.01°。
放射性核素含量:检测稀土矿中铀、钍、镭等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评估矿山开采及加工过程中的环境辐射风险。采用γ能谱法,能量范围30keV~3000keV,探测效率≥30%,最低可探测限0.1Bq/g。
粒度分布:分析稀土矿颗粒的大小及分布特征,影响选矿效率及后续浸出工艺效果。采用激光粒度分析法,测量范围0.1μm~1000μm,重复性误差≤2%。
比表面积:测定稀土矿的单位质量表面积,反映其表面活性及对药剂的吸附性能。采用BET法,吸附气体为氮气,测量范围0.1m²/g~1000m²/g,精度±1%。
浸出液污染物含量:模拟稀土矿开采或加工过程中浸出液的污染物浓度,评估环境影响。浸出方法采用硫酸硝酸法(HJ/T 299-2007),检测项目包括铅、镉、汞、砷、稀土总离子,检出限0.001mg/L。
原生稀土矿:包括独居石矿、氟碳铈矿、磷钇矿、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等天然稀土矿物,用于评估矿石的稀土品位、元素分布及开采利用价值。
稀土精矿:通过选矿工艺富集后的稀土矿物产品,如混合稀土精矿、单一稀土精矿(如镧精矿、钕精矿),检测其纯度、杂质含量及稀土元素分量。
稀土尾矿:稀土矿开采或选冶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检测其中剩余稀土元素含量、有害杂质(如放射性核素、重金属)及理化性质,评估其资源化利用潜力及环境风险。
稀土矿浆:选矿过程中产生的矿浆状物料,检测其固体含量、稀土元素浓度、粒度分布及pH值,优化选矿工艺参数(如矿浆浓度、浮选药剂用量)。
稀土焙烧矿:稀土矿经高温焙烧后的产物,检测其物相组成(如稀土氧化物、氟化物)、稀土元素转化效率及烧失量,为后续浸出工艺提供依据。
稀土浸出液:选冶过程中用酸、碱等试剂浸出稀土元素后的溶液,检测其中稀土离子浓度、杂质离子(如铁、铝、硅)浓度及pH值,评估浸出效果及溶液循环利用可行性。
稀土氧化物半成品:稀土矿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氧化物中间产品,如混合稀土氧化物、单一稀土氧化物(如氧化镧、氧化钕),检测其纯度、杂质含量及颗粒大小。
稀土矿地质样品:用于地质勘探的稀土矿样品(如岩芯、矿粉、土壤),检测其稀土元素分布、品位、矿石类型及成矿条件,为资源储量估算提供数据。
稀土矿环保监测样品:稀土矿开采区域的环境样品(如土壤、水体、大气沉降物、植物),检测其中稀土元素及相关污染物(如重金属、放射性核素)含量,评估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稀土回收矿:从废旧稀土产品(如荧光粉、永磁材料、催化剂)中回收的稀土矿料,检测其稀土元素含量、杂质成分及回收效率,评估回收工艺的有效性。
GB/T 17417.1-2010 稀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稀土总量的测定 重量法
GB/T 17417.2-2010 稀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钪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 17417.3-2010 稀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稀土氧化物中二氧化硅量的测定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
ISO JianCe38-1:2012 镍铁合金 稀土含量的测定 第1部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ASTM E1613-20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钚中稀土元素的标准试验方法
GB/T 20170.1-2006 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中稀土杂质含量的测定 第1部分:镧中铈、镨、钕、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和钇量的测定
GB/T 14506.28-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8部分:15个稀土元素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ISO 22309:2011 微束分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 用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法测定稀土元素的含量
GB/T 32573-2016 稀土矿产品化学分析方法 稀土元素分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 18JianCe.1-2010 稀土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稀土氧化物总量的测定 重量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基于等离子体激发样品中的元素,使其发射特征光谱,通过光谱强度定量分析元素含量。在稀土矿检测中用于测定单一稀土元素(如镧、铈、钕)及杂质元素(如铁、钙、硅)的含量,检测范围宽(0.001%~50%),精度高(相对标准偏差≤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作为离子源,将样品中的元素离子化,通过质谱仪分离并检测离子的质荷比,实现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在稀土矿检测中用于测定痕量稀土元素(如钪、镥)及放射性核素(如铀、钍),检测下限低(0.001mg/kg),灵敏度高。
X射线衍射仪(XRD):通过X射线照射样品,记录衍射图案,分析样品的晶体结构及物相组成。在稀土矿检测中用于确定稀土矿的物相类型(如氟碳铈矿、独居石)、焙烧矿的物相转化情况及尾矿中的矿物组成,分辨率高(0.01°),重复性好。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S):基于原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定量分析元素含量。在稀土矿检测中用于测定常见杂质元素(如铁、铝、镁)的含量,操作简便,成本较低,检测精度±0.5%。
激光粒度分析仪:利用激光衍射原理,测量颗粒对激光的散射角,通过米氏理论计算颗粒的大小分布。在稀土矿检测中用于分析稀土矿、精矿及尾矿的粒度分布,测量范围广(0.1μm~1000μm),重复性误差≤2%。
同步热分析仪(STA):结合热重分析(TG)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同时测量样品的质量变化和热量变化。在稀土矿检测中用于测定烧失量、水分含量及热分解温度(如稀土碳酸盐的分解温度),温度范围室温~1500℃,精度±0.1%。
γ能谱仪:通过检测样品发射的γ射线能量,识别放射性核素并定量其比活度。在稀土矿检测中用于测定铀、钍等放射性核素的含量,评估矿山环境辐射风险,能量分辨率高(≤8%@662keV),探测效率≥30%。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采用BET多点法或Langmuir法,测量样品对气体(如氮气)的吸附量,计算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在稀土矿检测中用于测定稀土矿的比表面积,反映其表面活性及对浮选药剂的吸附能力,测量范围0.1m²/g~1000m²/g,精度±1%。
离子色谱仪(IC):利用离子交换原理,分离样品中的阴离子或阳离子,通过电导检测器定量分析。在稀土矿检测中用于测定浸出液中的杂质离子(如硫酸根、氯离子)及稀土离子浓度,检测下限低(0.001mg/L),选择性好。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通过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获取样品的形貌图像及元素分布信息(结合能谱仪EDS)。在稀土矿检测中用于观察稀土矿的颗粒形貌、矿物嵌布特征及尾矿中的细粒级矿物分布,分辨率高(≤1nm),放大倍数可达100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