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美白产品美白因子检测

美白产品美白因子检测

本文针对美白产品中的美白因子开展检测,涵盖成分定性定量、功效相关性、安全性等核心要点,依据国际及国家标准,采用专业仪器对维生素C衍生物、熊果苷、烟酰胺等常见美白因子的含量、稳定性及透皮吸收特性进行客观分析。.

检测项目

维生素C衍生物(如抗坏血酸葡糖苷)含量测定:测定美白产品中维生素C衍生物的质量分数,反映其有效成分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检出限0.01%,定量限0.05%,相对标准偏差(RSD)≤2%。

熊果苷(α-熊果苷、β-熊果苷)分离与定量:分离并定量产品中不同构型熊果苷的含量,区分有效成分与异构体,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离度≥1.5,线性范围0.001~1.0mg/mL,回收率90%~110%。

烟酰胺含量检测:测定产品中烟酰胺的质量分数,评估其美白成分的添加量,采用气相色谱法(GC),柱温150~250℃程序升温,检测限0.02%,RSD≤1.5%。

凝血酸(传明酸)含量分析:定量产品中凝血酸的含量,确保符合配方要求,采用离子色谱法(IC),淋洗液为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流速1.0mL/min,检出限0.01%。

美白因子透皮吸收效率测定:评估美白因子通过皮肤模拟膜的渗透量,反映功效传递能力,采用Franz扩散池法,接收液为磷酸盐缓冲液(PBS,pH7.4),温度32℃0.5℃,采样时间点0、2、4、6、8、24小时,渗透系数(Kp)计算精度≤5%。

维生素C衍生物稳定性测试:考察产品在加速条件下维生素C衍生物的降解率,评估保质期内的有效性,采用高温高湿试验(40℃2℃,相对湿度75%5%),周期0、1、2、3、6个月,降解率计算采用HPLC法,RSD≤3%。

熊果苷光稳定性评价:测试熊果苷在紫外线(UV)照射下的降解情况,反映产品在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采用紫外老化试验箱,波长340nm,辐照度0.68W/m,时间0、24、48、72小时,降解率用UPLC-MS/MS测定,线性相关系数≥0.995。

烟酰胺与其他成分相容性检测:分析烟酰胺与产品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乳化剂)的相互作用,评估配方稳定性,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升温速率10℃/min,温度范围-40~150℃,观察是否有新吸热/放热峰出现。

美白因子体外功效评价(酪氨酸酶抑制率):测定美白因子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能力,反映其美白功效潜力,采用酶促反应法,底物为L-酪氨酸,波长475nm,抑制率计算范围0~100%,IC50(半数抑制浓度)测定精度≤10%。

美白因子安全性评估(细胞毒性):通过细胞活力测试评估美白因子的细胞毒性,确保使用安全性,采用MTT法,细胞株为HaCaT角质形成细胞,接种密度110⁴cells/孔,孵育时间24小时,细胞活力计算采用酶标仪(490nm),RSD≤5%。

凝血酸透皮吸收速率测定:评估凝血酸通过皮肤模拟膜的渗透速率,反映其功效传递效率,采用Franz扩散池法,接收液为PBS(pH7.4),温度32℃0.5℃,采样时间点0、1、2、4、6、8小时,透皮速率(J)计算精度≤4%。

维生素C衍生物氧化降解产物分析:检测维生素C衍生物在存储过程中的氧化降解产物,评估其稳定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配备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分辨率≤1nm,线性相关系数≥0.995。

检测范围

美白护肤品:包括面霜、乳液、精华液、爽肤水等,检测其中美白因子的含量及有效性。

美白面膜:片状、膏状、睡眠面膜等,评估美白因子的透皮吸收效率及稳定性。

美白化妆品:粉底、隔离霜、BB霜等带有美白功效的彩妆产品,检测其中美白成分的添加量。

美白洗护产品:美白牙膏、美白洗发水、沐浴露等,分析其中美白因子的相容性及安全性。

美白医用敷料:用于术后或敏感肌的美白敷料,测定其美白成分的含量及细胞毒性。

美白原液:高浓度美白因子原液产品,检测其有效成分的纯度及稳定性。

美白祛斑产品:针对色斑问题的功效性产品,评估美白因子的酪氨酸酶抑制率及光稳定性。

美白儿童护肤品:儿童专用美白护肤品,重点检测美白因子的安全性及低刺激性。

美白防晒产品:兼具防晒与美白功效的产品,分析美白因子与防晒成分的相容性及稳定性。

美白口服产品:美白丸、美白饮等口服产品,测定其中美白因子的含量及生物利用度。

美白身体乳:用于身体肌肤的美白乳液,检测其中美白因子的含量及透皮吸收效率。

美白精华油:含美白因子的精华油产品,评估其美白成分的稳定性及相容性。

检测标准

GB/T29665-2013化妆品中维生素C衍生物(抗坏血酸葡糖苷、抗坏血酸磷酸酯镁、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ISO22716:2019化妆品良好生产规范(GMP)美白因子含量测定的质量控制。

GB/T35916-2018化妆品中α-熊果苷和β-熊果苷的测定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ASTMD7511-20化妆品中烟酰胺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5009.26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烟酰胺的测定(适用于口服美白产品)。

ISO10993-5:2009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适用于美白医用敷料)。

GB/T16886.5-201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适用于美白医用敷料)。

ASTME1951-14皮肤刺激/腐蚀试验体外3D皮肤模型法(适用于美白因子安全性评估)。

ISO17516:2014化妆品美白功效评价体外酪氨酸酶抑制试验。

GB/T37625-2019化妆品祛斑美白功效评价人体试用试验方法(适用于美白产品功效验证)。

检测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配备紫外检测器(UV),用于维生素C衍生物、熊果苷等美白因子的含量测定,具体功能包括样品分离、定量分析,检测限0.01%,线性范围0.001~1.0mg/mL。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能力与质谱的高灵敏度,用于α-熊果苷和β-熊果苷的分离与定量,分离度≥1.5,回收率90%~110%。

气相色谱仪(GC):配备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用于烟酰胺含量的测定,柱温150~250℃程序升温,检测限0.02%,相对标准偏差≤1.5%。

离子色谱仪(IC):采用碳酸钠-碳酸氢钠淋洗液,用于凝血酸(传明酸)含量的分析,流速1.0mL/min,检出限0.01%。

Franz扩散池系统:模拟皮肤透皮吸收过程,用于美白因子透皮吸收效率的测定,接收液为磷酸盐缓冲液(pH7.4),温度32℃0.5℃,采样时间点0~24小时。

紫外老化试验箱:波长340nm,辐照度0.68W/m,用于熊果苷光稳定性的评价,照射时间0~72小时,降解率用UPLC-MS/MS测定。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升温速率10℃/min,温度范围-40~150℃,用于烟酰胺与其他成分相容性的检测,观察是否有新吸热/放热峰出现。

酶标仪:波长475nm(酪氨酸酶抑制试验)、490nm(MTT法),用于美白因子体外功效评价(酪氨酸酶抑制率)和细胞毒性评估(细胞活力),RSD≤5%。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UPLC):配备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用于维生素C衍生物氧化降解产物的分析,分辨率≤1nm,线性相关系数≥0.99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用于口服美白产品中美白因子的生物利用度分析,检测限0.001mg/mL,回收率8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