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砷总量:测定脱硫灰中砷元素的总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或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测量范围0.01~1000mg/kg,检出限0.005mg/kg,用于评估脱硫灰中砷的整体负载水平。
砷赋存形态:分析脱硫灰中砷的化学形态(包括砷酸盐、亚砷酸盐、有机砷、残渣态砷等),采用连续提取法结合原子吸收光谱法,形态分辨率≥90%,反映砷的生物可利用性及环境活性。
水溶性砷释放速率:模拟雨水浸泡条件(液固比10:1,pH 5.6),测定脱硫灰中水溶性砷随时间的释放速率,检测周期0~72小时,速率范围0.001~10mg/(kg·h),误差≤5%,评估砷在水环境中的短期释放风险。
土壤中砷迁移系数:通过土柱淋溶试验,计算砷在土壤中的迁移系数(Kd),反映砷在土壤-水界面的分配行为,迁移系数范围0.01~1.0,测试深度0~100cm,为脱硫灰土壤改良的环境风险提供依据。
水体中砷扩散系数:采用静态扩散实验,测定脱硫灰进入水体后砷的扩散速率,温度控制25±1℃,扩散系数范围1×10⁻⁹~1×10⁻⁶m²/s,反映砷在水体中的扩散能力及范围。
砷吸附容量:通过批量吸附试验(初始砷浓度1~100mg/L,吸附时间0~24小时),测定脱硫灰对水中砷的最大吸附量,容量范围1~50mg/g,评估脱硫灰作为吸附材料的可行性。
砷形态转化效率:模拟不同环境条件(pH 3~11、温度15~45℃、氧化还原电位-200~+400mV),分析脱硫灰中砷形态转化的比例,转化效率分辨率≤1%,揭示环境因素对砷活性的影响。
淋滤液砷浓度:模拟酸雨淋溶(pH 4.5,淋溶速率0.5mL/min),测定脱硫灰填埋场或堆存场地渗滤液中的砷浓度,淋溶次数1~10次,浓度范围0.001~10mg/L,反映砷在渗滤液中的迁移潜力。
沉积物中砷累积量:采集脱硫灰堆存场地周边水体沉积物(采样深度0~50cm),测定砷在沉积物中的累积量,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量范围0.1~100mg/kg,评估砷的长期环境累积风险。
植物吸收砷量:检测脱硫灰改良土壤中种植作物(如小麦、玉米)的砷吸收量,采集植物地上部分(叶、茎)和地下部分(根),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范围0.1~100mg/kg,反映砷对作物的潜在危害。
脱硫灰-土壤体系砷迁移通量: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土壤柱高50cm,脱硫灰添加量5%~20%),计算砷从脱硫灰向土壤深层的迁移通量,通量范围0.01~10mg/(m²·a),评估长期使用脱硫灰对土壤的影响。
脱硫灰建材砷释放量:测定以脱硫灰为原料生产的建材(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在雨水浸泡条件(pH 5.6,浸泡时间7天)下的砷释放量,释放量范围0.001~1mg/(kg·d),评估建材使用过程中的环境风险。
火电厂脱硫灰:包括石灰石-石膏法、循环流化床法、海水脱硫法等不同工艺产生的脱硫灰,评估其砷在火电厂周边土壤、水体中的迁移转化特征。
钢铁厂脱硫灰:钢铁冶炼过程中烟气脱硫(如烧结机脱硫、高炉煤气脱硫)产生的灰渣,分析砷在钢铁企业周边环境(土壤、植物、水体)中的迁移规律。
水泥厂脱硫灰:水泥生产过程中配套脱硫装置(如窑尾烟气脱硫)产生的灰料,研究砷对水泥制品(砖、砌块)及周边土壤的环境风险。
脱硫灰改良土壤:用于酸性土壤改良、盐碱地修复的脱硫灰,检测砷在改良土壤中的迁移及对作物(如水稻、蔬菜)的潜在风险。
脱硫灰制备建材:以脱硫灰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路面砖),评估砷在建材使用过程中(雨水浸泡、风化)的释放情况。
脱硫灰填埋场渗滤液:脱硫灰卫生填埋场或临时堆存场产生的渗滤液,分析砷在渗滤液中的浓度及向周边地下水的迁移路径。
脱硫灰堆存场地土壤:脱硫灰长期堆存场地(如灰场、渣场)周边土壤(距离堆存区0~500m),检测砷的累积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如随距离的衰减规律)。
脱硫灰灌溉水体:用脱硫灰处理后的农业灌溉水(如脱硫灰过滤后的雨水),研究砷在水体-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脱硫灰协同处置垃圾:脱硫灰与 municipal solid waste(MSW)协同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混合物,评估砷的形态转化(如从稳定态向活性态转化)及环境风险。
脱硫灰飞灰:脱硫过程中通过除尘装置收集的飞灰(如电除尘器飞灰、布袋除尘器飞灰),检测其砷的赋存形态及大气沉降后的迁移规律(如向土壤、植物的转移)。
脱硫灰基复合材料:以脱硫灰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复合材料(如脱硫灰-粉煤灰砖、脱硫灰-水泥胶凝材料),分析砷在复合材料使用过程中的释放速率及环境影响。
GB/T 30810-2014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规定了脱硫灰协同处置过程中砷等有害元素的监测频率、采样方法及限值要求。
HJ 680-2013 土壤和沉积物 砷、汞、硒、铋、锑的测定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适用于土壤、沉积物中砷的总量测定,消解方法为微波消解,检测方法为原子荧光光谱法。
ISO 11047:2003 土壤质量 土壤中砷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国际标准,规定了土壤中砷的测定方法,包括样品前处理、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步骤。
GB/T 22105.2-2008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第2部分:总砷:国家标准,适用于土壤中总砷的测定,检测限为0.01mg/kg。
ASTM D3987-18 水和废水 砷的测定 原子吸收光谱法: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适用于水和废水中砷的测定,包括样品预处理(如酸化、过滤)、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GB/T 15555.3-1995 固体废物 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固体废物中砷总量的测定方法,采用硫酸-硝酸消解,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显色,分光光度法检测。
ISO 17378-1:2014 水质 砷的测定 第1部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国际标准,适用于水质中砷的痕量测定,检测限可达0.001mg/L。
GB/T 5009.11-2014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适用于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砷酸盐、亚砷酸盐)的测定,总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无机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ASTM C1502-19 硅酸盐水泥和混凝土中有害元素的测定:用于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及原料(如脱硫灰)中砷的测定,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HJ 702-2014 固体废物 汞、砷、硒、铋、锑的测定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固体废物中多种元素的同时测定方法,微波消解处理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检测限低至0.001mg/kg。
GB/T 36142-2018 土壤改良剂 砷、镉、铅、铬、汞的限量及测定:规定了土壤改良剂中砷的限量(≤30mg/kg)及测定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或原子吸收光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用于多元素同时分析的高灵敏度仪器,配备碰撞反应池(CRC)技术,可有效消除干扰,在脱硫灰砷检测中用于砷总量及形态分析(如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检测限0.005mg/kg,支持痕量砷的准确定量。
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特点,配合氢化物发生装置(HG),用于脱硫灰中砷的形态分析(如亚砷酸盐、砷酸盐),测量范围0.01~100mg/kg,适用于中低浓度砷的检测。
微波消解仪:用于脱硫灰、土壤、植物等样品的前处理,通过微波加热(功率600~1200W)使样品快速消解(时间≤30分钟),确保砷元素完全释放,避免挥发损失,提高后续检测的准确性,支持批量样品处理(≥12个/批)。
土柱淋溶系统:模拟自然条件下雨水淋溶过程的装置,由土柱(有机玻璃材质,直径10~20cm,高度50~100cm)、淋溶液储罐、流量控制器、收集器组成,用于研究脱硫灰中砷在土壤中的迁移路径,可控制淋溶速率(0.5~5mL/min)、液固比(10:1~50:1)、pH(3~11)等参数。
连续流动分析仪:用于水体、渗滤液中砷浓度的快速测定,通过连续流动注射技术(FIA)实现自动采样、反应、检测,配合砷的显色反应(如钼蓝法),检测范围0.001~10mg/L,分析速度≥60样/小时,适用于批量样品的快速筛查。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HPLC-ICP-M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能力与ICP-MS的高灵敏度,用于脱硫灰中砷的形态分析(如甲基砷、二甲基砷),分离柱为阴离子交换柱(如AG19),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铵溶液,检测限0.01mg/kg,分辨率≥95%。
电子天平:用于脱硫灰样品的精确称量,确保样品量的准确性,称量范围0.1mg~200g,精度0.01mg,为后续消解、吸附试验等提供准确的样品基数。
恒温振荡器:用于模拟环境条件下脱硫灰与水、土壤的反应过程,控制温度(15~45℃,精度±1℃)和振荡速率(100~300rpm),促进砷的释放与迁移,确保试验条件的一致性,支持批量样品(≥20个/批)处理。
原子荧光光谱仪(AFS):用于砷、汞等元素的痕量测定,配合氢化物发生装置,灵敏度高(检测限0.001mg/kg),适用于脱硫灰、土壤中砷的总量测定,操作简便,适用于常规检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于砷的显色反应检测,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AgDDC),通过测量显色溶液的吸光度(波长510nm)计算砷浓度,检测范围0.01~10mg/L,适用于固体废物中砷的常规测定,成本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