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药代动力学动物实验检测

药代动力学动物实验检测

药代动力学动物实验检测通过系统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药物研发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核心检测包括血药浓度测定、代谢产物分析及药效学参数计算,需严格遵循GLP规范,确保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数据可靠性。.

检测项目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测定:定量分析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样本药物浓度,关键参数包括Cmax(峰浓度)、Tmax(达峰时间)和AUC0-t(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组织分布研究:测定药物在心脏、肝脏、肾脏等15种器官中的浓度分布,获取组织-血浆浓度比(Kp值)和组织滞留时间。

代谢产物鉴定:采用LC-MS/MS技术识别主要代谢通路产物,检测参数包括代谢物结构、生成速率及相对丰度。

排泄动力学分析:定量尿液和粪便中原型药物及代谢物累积排泄量,计算肾清除率(CLr)和胆汁排泄率。

血浆蛋白结合率:通过超滤法测定游离药物分数,结合率范围通常为50-98%,影响参数包括pH值和温度。

生物利用度计算:比较静脉注射与口服给药AUC值,计算绝对生物利用度(F值),精度要求≥85%。

半衰期测定:计算消除相半衰期(t₁/₂),常规检测时间点为0.083、0.25、0.5、1、2、4、8、12、24小时。

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关联:建立EC50(半数有效浓度)与Cmax的量化模型,相关系数R²≥0.85。

酶动力学参数:测定CYP450酶Km(米氏常数)和Vmax(最大反应速率),温度控制37±0.5℃。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计算联合用药时的AUC比值(0.8-1.25为无相互作用)。

检测范围

小分子化学药物: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及心血管类药物在啮齿类动物的ADME研究。

生物大分子制剂: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在灵长类动物的组织分布特性研究。

中药活性成分:天然产物单体及复方提取物在大鼠模型的代谢途径解析。

纳米载体药物: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在动物体内的靶向递送效率评价。

透皮给药系统:贴剂类药物在豚鼠模型的皮肤渗透速率测定。

吸入式药物:气雾剂在犬类模型的肺部沉积率及全身暴露量分析。

缓控释制剂:骨架片、微球在兔模型的释放-吸收同步性研究。

基因治疗产品:AAV载体在小鼠模型的生物分布及表达持续时间追踪。

放射性标记药物:¹⁴C/³H标记化合物在整体动物定量全身放射自显影(QWBA)研究。

儿科用药模型:新生猪等幼龄动物的年龄相关性代谢差异评估。

检测标准

ISO 10993-22:20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 第22部分:纳米材料毒代动力学研究指南

GB/T 35823-2018 实验动物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FDA Guidance for Industry: Bio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 (2018)

OECD TG 417 化学物质毒代动力学测试指南

JP XVII 一般试验法 药代动力学试验规范

ChP 2020 9012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EMA Guideline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drug interactions (2012)

GB/T 38579-2020 实验动物 福利伦理审查指南

ICH S3A 毒代动力学指导原则:毒性研究中全身暴露量的监测

USP 〈1058〉 分析仪器确认要求

检测仪器

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配备ESI/APCI离子源,检测限达pg/mL级,实现血浆中微量药物及代谢物的精准定量。

全自动样品处理工作站:集成96孔板固相萃取和蛋白沉淀模块,日处理样本量≥500份,RSD<5%。

活体动物体内成像系统:具备生物发光与荧光双模式,空间分辨率3mm,实时监测药物组织分布动态。

微透析采样系统:配备0.5mm探针,时间分辨率10min,实现脑脊液等深部组织液的连续采样。

放射性同位素检测平台:含液体闪烁计数仪和磷屏成像仪,对¹⁴C标记药物检测灵敏度0.05dpm/g。

高通量代谢孵育系统:96孔板并行温孵,温控精度±0.1℃,支持肝微粒体/肝细胞代谢稳定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