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植物抗病性成分检测分析

植物抗病性成分检测分析

植物抗病性成分检测分析是评估植物防御机制的关键技术,通过精准测定酚类、黄酮、病程相关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结合病原微生物鉴定分析,为作物抗病育种和病虫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核心检测要点包括代谢物定量、酶活性动态监测及分子标记验证。.

检测项目

总酚含量测定:采用Folin-Ciocalteu法,检测范围0.02-2.0 mg/g,精度±0.5μg/mL

类黄酮定量分析:UV-Vis分光光度法,检测波长510nm,线性范围0.1-100μg/mL

病程相关蛋白检测:ELISA法测定β-1,3-葡聚糖酶等,灵敏度0.1ng/mL,孵育温度37±0.5℃

植保素含量分析:HPLC-MS测定辣椒素、芸苔素等,保留时间偏差<0.2min,RSD≤2%

活性氧代谢检测:NBT还原法测定超氧阴离子,反应时间30min,温度25±0.5℃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紫外分光法,酶活单位定义为290nm吸光度变化0.01/min

木质素沉积量测定:乙酰溴法,样品处理温度70℃,检测波长280nm

防御酶谱分析:POD/SOD/CAT联合检测,pH7.0磷酸缓冲液,孵育时间15min

水杨酸信号分子:UPLC-ESI-MS/MS检测,离子对m/z 137/93,碰撞能量-25eV

茉莉酸类物质:GC-MS定量分析,甲酯化衍生,色谱柱DB-5MS(30m×0.25mm)

植物抗毒素筛查:RP-HPLC指纹图谱,C18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

几丁质酶活性:荧光底物法,激发/发射波长380/460nm,酶单位定义μmol/min/mg

检测范围

粮食作物抗性材料: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品系、小麦赤霉病突变体等种质资源评价

经济作物防御成分:茶叶茶多酚抗病组分、咖啡绿原酸积累规律等次生代谢研究

药用植物活性物质:药用甘草黄酮类、紫锥菊烷酰胺等免疫增强成分分析

转基因抗病植株:转Bt基因棉花、病毒外壳蛋白表达烟草等分子特征验证

林木抗逆性研究:松树树脂酸抗虫成分、杨树缩合单宁等防御物质监测

园艺作物抗病种苗:番茄抗青枯病嫁接苗、葡萄白粉病耐受品种筛选

生态修复植物:重金属胁迫下芦苇苯丙烷代谢物、湿地植物防御酶响应

组培突变体库:离体筛选的抗枯萎病香蕉、抗晚疫病马铃薯组培苗鉴定

植物源农药制剂:苦参碱乳油、印楝素悬浮剂等生物农药活性成分质控

病原互作体系:稻瘟病菌侵染前后水稻植保素动态、疫霉激发子诱导实验

采后保鲜处理:柑橘青霉病抗性相关柠檬苦素、采后苯丙素代谢通路解析

有机栽培作物:生物诱导剂处理的草莓防御物质、有机茶园儿茶素积累监测

检测标准

ISO 20776-1:2019 植物病害抗性实验室评价通则

GB/T 35809-2018 植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ISO 21427-2:2006 植物防御酶活性测定方法

GB/T 38086-2019 植物源农药中苦参碱检测方法

AOAC 999.04 植物酚类化合物测定标准程序

GB/T 38163-2019 植物源产品中黄酮醇苷检测

ASTM D7342-07 植物抗毒素分离纯化指南

EP 10.0 2.8.22 药用植物水杨酸含量测定

GB/T 37907-2019 转基因植物外源蛋白检测

ISO 14502-1:2005 茶叶儿茶素类检测方法

USP-NF <561> 植物活性成分色谱分析通则

GB/T 39914-2021 植物类黄酮检测 液相色谱法

检测仪器

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配备ESI源,实现防御激素纳克级定量,质量精度0.01Da

全自动酶标分析系统:96孔板高通量检测,支持POD/PAL等酶动力学分析,温控精度±0.1℃

激光共聚焦显微平台:配置荧光探针,原位观测H₂O₂爆发及胼胝质沉积过程,分辨率0.1μm

制备型逆流色谱仪:无载体分离植保素,转速0-1000rpm,回收率≥95%

高通量植物表型仪:红外成像监测病斑扩展,叶温检测精度0.5℃,叶面积扫描速度5ms/cm²

超高效合相色谱系统:CO₂超临界流体分离非极性抗病成分,背压范围100-6000psi

圆二色光谱仪:测定病程相关蛋白二级结构,波长范围175-250nm,温控精度0.05℃

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抗病基因表达分析,具备熔解曲线功能,温度均一性±0.2℃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植物抗病蛋白指纹图谱采集,质量范围1-500kDa

自动固相萃取工作站:抗性成分前处理,支持8通道并行操作,流速控制0.01-10mL/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