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维氏硬度实验检测

维氏硬度实验检测

维氏硬度实验检测是一种通过特定压头在标准载荷下测量材料抵抗塑性变形能力的静态压入法测试。该方法以精密金刚石正四棱锥体为压头,依据压痕对角线长度计算硬度值,适用于各种金属、陶瓷及薄层材料。核心检测要点包括载荷选择精度、压痕对角测量准确性、表面制备规范和试验环境控制。.

检测项目

维氏硬度标尺选择:依据材料厚度和预期硬度范围选用HV0.01至HV100等20个标尺,载荷范围0.09807N~980.7N

压痕对角线测量:使用光学系统精确测量压痕两对角线长度,精度±0.5μm,双对角线偏差≤5%

试验力保持时间:标准保持时长10~15秒,对蠕变材料可延长至30秒,时间控制误差±0.5秒

表面粗糙度控制:试样表面Ra≤0.4μm,经研磨抛光处理确保压痕轮廓清晰

最小厚度要求:试样厚度需大于压痕对角线1.5倍,薄层材料应满足t≥1.2d(d为压痕深度)

压痕间距设定:相邻压痕中心距≥2.5倍对角线长度,距边缘距离≥3倍对角线长度

显微维氏硬度测试:使用HV0.001~HV0.5标尺检测微观组织,最小测量区域50×50μm

高温维氏硬度测试:配备恒温装置在200~1200℃环境测试,温度波动±3℃

镀层硬度测定:针对1~30μm涂层采用阶梯载荷法,确保基体影响系数≤5%

硬度值换算验证:通过ASTM E140换算表与洛氏、布氏硬度进行交叉验证,偏差率≤3%

检测范围

淬火工具钢:检测HRC60以上高硬材料,评估二次硬化效果及回火稳定性

硬质合金刀具:测量WC-Co系材料HV1000~2000范围硬度,分析钴相分布均匀性

金属表面处理层:渗氮层(>800HV)、渗碳层(700~900HV)的梯度硬度分布测试

陶瓷材料:氧化铝(1500~2000HV)、碳化硅(2200~2800HV)等脆性材料硬度测定

电子封装材料:金凸块(60~100HV)、硅片(700~1100HV)等微区硬度测试

高温合金叶片:镍基合金在800℃服役环境下的高温硬度监测

金属薄带材料:厚度0.1~0.5mm不锈钢箔的显微硬度检测

焊接热影响区:分析熔合线附近50μm区域的硬度突变特征

热处理质量验证:齿轮、轴承等关键件表面硬化深度曲线测定

生物医用材料:钛合金植入体(200~350HV)及羟基磷灰石涂层(300~500HV)硬度评价

检测标准

ISO 6507-1:2018 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ASTM E92-17 金属材料维氏硬度标准试验方法

GB/T 4340.1-2009 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JIS Z 2244:2003 维氏硬度试验方法

EN ISO 6507-2:2018 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试验机检验与校准

GB/T 4340.2-2012 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硬度计检验与校准

ISO 6507-3:2018 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标定

ASTM E384-22 材料显微硬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GB/T 18449.1-2009 金属材料努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ISO 14577-1:2015 金属材料硬度和材料参数仪器化压入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检测仪器

全自动显微硬度计:配备100×物镜和数字图像分析系统,最小分辨率0.1μm,实现压痕自动对角测量

高温真空硬度计:配置高温炉和真空腔室(10⁻³Pa),可在20~900℃范围进行惰性气体保护测试

数字式维氏硬度计:采用闭环伺服加载系统,载荷控制精度±0.5%,内置符合ISO 6507的硬度计算程序

现场便携硬度计:集成光学测量系统和电磁加载装置,满足野外大型工件原位检测需求

纳米压痕仪:配备玻氏压头和电容位移传感器,最小载荷0.1mN,用于薄膜和微区硬度测试

恒温恒湿试验箱:控制温度23±1℃,湿度50±5%RH,确保测试环境符合ISO标准要求

试样镶嵌机:采用热压镶嵌技术制备不规则小微试样,镶料收缩率≤0.3%

自动研磨抛光机:三工位研磨系统配置金刚石悬浮液,实现表面粗糙度Ra0.05~0.1μm

激光干涉载荷检定仪:依据JJG 151-2006检定规程,载荷校准精度0.3%FS

景深扩展显微镜:结合图像合成技术,实现三维曲面工件的清晰压痕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