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热循环次数:记录试样失效前的温度交变次数,循环范围100~10⁶次
裂纹萌生寿命:观测首条0.1mm裂纹出现周期,精度±5次循环
应变幅值控制:监测Δε范围0.2%~5.0%,分辨率1με
相变应力分析:测定奥氏体-马氏体转变应力值,量程0~1500MPa
热梯度耐受:模拟局部温差50~800℃/mm的承载能力
蠕变-疲劳交互:记录高温保载时间(0~120min)对寿命衰减率影响
失效模式判定:区分穿晶/沿晶断裂比例,金相分析精度0.5μm
残余应力分布:X射线衍射法测量梯度层应力,深度分辨率10μm
热膨胀系数:-50~1200℃温区CTE测量,误差±0.1×10⁻⁶/K
循环软化率:计算每千次循环的屈服强度下降百分比
显微空洞统计:SEM成像分析损伤密度(≥0.5μm空洞)
界面分层强度:多层结构热震后剥离力测试,范围0~100kN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镍基超合金定向凝固件热障涂层系统
核反应堆压力容器:SA508-III钢承压部件热瞬态验证
汽车排气歧管:铸铁/奥氏体不锈钢交变热冲击测试
光伏焊带互联层:SnAgCu焊点温度循环可靠性
高温炉辊:离心铸造HP40Nb合金热机械疲劳评估
IGBT功率模块:硅铝键合线-800~175℃循环耐久性
连铸结晶器铜板:热面裂纹萌生临界温度梯度测定
地热钻探工具:WC-Co硬质合金热震抗力验证
航天器热防护系统:C/C复合材料主动冷却结构
注塑模具型腔:H13钢热应力裂纹扩展速率标定
核燃料包壳管:锆合金LOCA工况模拟测试
高温阀门密封面:司太立合金堆焊层热疲劳评级
ISO 12111:2011金属材料高温热机械疲劳试验方法
ASTM E2368-10热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标准规程
GB/T 26077-2010金属材料高温轴向应变控制疲劳试验
EN 10371:2021增材制造件热等静压后热疲劳评定
ISO 2740:2023烧结金属材料热冲击试验规范
GB/T 38913-2020高温结构材料热机械疲劳试验方法
ASME BPVC III NB分卷核设备热疲劳设计准则
JIS H8492:2019热喷涂层热循环试验方法
MIL-STD-810H方法503.6装备温度冲击试验
SAE J2748:2022汽车热管理系统部件热疲劳标准
电液伺服热机械疲劳试验机:轴向载荷±250kN,温度范围-70~1600℃,实现应变/温度相位控制
红外热像测温系统:1280×1024分辨率,采样率120Hz,实时监测表面温度场梯度
数字图像相关系统(DIC):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精度0.01%,用于热变形非接触分析
高频感应加热装置:最大升温速率1000℃/s,精准控制局部热载荷区域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配备EBSD探测器,原位观察微裂纹扩展路径
高温引伸计:接触式应变测量,最高工作温度1200℃,线性度±0.5%
X射线应力分析仪:Cr-Kα辐射源,ψ角法测定残余应力梯度
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多频模式测量材料储能模量温度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