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过放电保护测试

过放电保护测试

过放电保护测试主要测试电池在过放电环境下的保护性能的测试。中析研究所检测中心作为拥有CMA资质的综合型科研检测单位,能够参考标准中的过放电保护测试试验方法对动力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等样品的进行检验测试,并出具相关测试报告。.

过放电保护测试技术解析与应用指南

简介

过放电保护测试是评估电池管理系统(BMS)及电池本体在极端工况下安全性能的关键手段。当电池放电至截止电压以下时,电解液分解、电极结构损伤等不可逆损害将直接导致容量衰减、内阻增大,甚至引发热失控风险。该测试通过模拟深度放电场景,验证保护电路的动作精度与响应时效,为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等应用场景提供安全准入依据。据UL 1973统计数据显示,约23%的锂电池安全事故与过放电直接相关,凸显了该检测的必要性。

适用范围

本检测适用于各类二次电池系统,包括但不限于:

  • 动力电池组(电动车、电动船舶等)
  • 储能电池系统(电网调峰、UPS电源等)
  • 消费类电子产品(笔记本电脑、无人机等)
  • 工业备用电源(通信基站、医疗设备等)

特别针对采用锂离子、镍氢等化学体系的电池模组,要求电池管理系统必须具备电压监测、电流切断、状态预警三重保护机制。对于梯次利用电池,检测标准需在常规基础上增加20%的安全冗余系数。

检测项目及技术要点

1. 电压阈值精度测试

验证保护电路在设定截止电压(如2.5V/单体锂电)±50mV范围内的动作一致性。使用高精度源表(KEYSIGHT B2900系列)施加0.5C恒流放电,记录保护电路触发时的实际电压值。合格标准要求10次循环测试中电压偏差≤±1%。

2. 滞后恢复特性测试

模拟电池过放后静置24小时的电压回升现象。采用Chroma 17020充放电测试仪执行"放电-静置-充电"循环,测量开路电压(OCV)恢复斜率。铅酸电池允许5%容量恢复,而锂电体系要求绝对阻断充电回路直至人工复位。

3. 多级保护联动测试

评估主控芯片、MOSFET开关、熔断器三级保护装置的协同性。通过NI PXIe-4143模块注入阶跃电流(1C→3C突变),使用高速示波器(Tektronix MDO3104)捕捉保护动作时序,要求从过流检测到完全断路的响应时间≤200ms。

4. 温度耦合测试

在环境试验箱(ESPEC PL-3KPH)中模拟-20℃~60℃工况,测试低温下的电压检测漂移和高温保护失效风险。锂离子电池在0℃以下环境需额外测试10%的电压补偿功能。

检测标准体系

现行主要技术规范包括:

  • 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
  • IEC 62133-2:2017《含碱性或其他非酸性电解质的二次电芯和电池的安全要求》
  • UL 1973:2022《轻型电动车辆用电池系统安全标准》
  • JIS C8714:2019《锂离子蓄电池的过放电试验方法》

其中GB/T 31485明确规定了过放电测试需在25±2℃环境中,以1I3(A)电流放电至制造商声明的截止电压的80%,并保持24小时观察是否发生泄漏、起火等现象。

检测方法与设备配置

标准测试系统由以下模块构成:

  1. 程控充放电设备:Chroma 17020系列,电压范围0-5V,电流精度±0.05%FS
  2. 多通道数据采集仪:Keysight DAQ970A,支持64通道同步采样,采样率1MSa/s
  3. 热成像系统:FLIR T865,温度分辨率0.03℃,用于捕捉局部过热点
  4. 安全防护舱:配备惰性气体灭火装置和负压排风系统

典型测试流程包含三个阶段:

  1. 预处理阶段:按照IEC 61960标准完成3次标准充放电循环
  2. 过放测试阶段:以0.2C速率放电至设定阈值,维持72小时监测电压衰减曲线
  3. 失效分析阶段:使用HIOKIN 3561电池内阻仪检测电极界面SEI膜完整性

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过放电测试正面临新挑战。固态电解质在深度放电时可能产生锂枝晶穿透现象,传统电压阈值检测已不能完全反映安全状态。美国ANSI正在制定的CEA-2043标准草案中,新增了交流阻抗谱(EIS)检测模块,通过相位角变化(θ>45°)预判微观结构损伤。日本JEITA则开发了基于AI的预测模型,通过历史循环数据训练神经网络,实现过放风险的早期预警。

在仪器开发领域,德国ISRA公司最新推出的BAT-SCAN系统整合了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光谱技术,可在不拆解电池包的情况下,实时监测过放电导致的电极晶格畸变。这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将测试效率提升了40%,同时避免了传统拆解分析带来的二次损伤风险。

结语

过放电保护测试作为电池安全体系的重要环节,其技术演进始终与新型储能材料的发展同步。检测机构需持续关注IEC/TC21等标准化组织的动态,同时加强多物理场耦合测试能力建设。制造商则需在设计阶段就导入DFSS(六西格玛设计)理念,通过FTA(故障树分析)方法优化保护电路参数,从根本上提升电池系统的固有可靠性。只有检测方与生产方形成技术闭环,才能推动行业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标准

 

GB 38031-2020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GB/T 7403.1-2018 牵引用铅酸蓄电池 第1部分:技术条件

GB/T 36972-2018 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

GB/T 22199.1-2017 电动助力车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 第1部分:技术条件

GB/T 31484-201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 31486-2015 电

 

检测流程

 

1、通过网站客服或者电话进行测试项目的咨询和交流;

2、寄送或登门采样,证实实验方案的正确性;

3、签订检测委托书并交纳测试费用;

4、进行试验测试;

5、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并出具测试报告。

 

检测报告用途

 

产品质量控制:确定产品质量等级或缺陷

相关部门查验:工商查验,市场监督管控,招投标,申报退税等

协助产品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