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635-0567
人工煤气作为传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煤干馏或气化工艺制得的气体燃料,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民用供暖等领域。其成分包含氢气(40-60%)、甲烷(15-25%)、一氧化碳(5-15%)及少量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气体。由于含有一氧化碳等有毒成分和可燃气体的爆炸风险,建立科学规范的检测体系对保障用气安全具有关键作用。专业检测可有效预防中毒、爆炸等安全事故,同时确保燃气热值符合使用要求。
该检测技术体系主要服务于三类场景: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氢气、甲烷等可燃气体占比,确保热值稳定在16-18MJ/m³范围。某燃气公司通过优化检测频率,将热值波动控制在±2%以内。
一氧化碳作为主要致死因素,要求工作场所浓度低于24ppm(8小时加权值)。新型电化学传感器可实现0-500ppm量程内±1%精度检测。
硫化氢检测采用醋酸铅试纸比色法,检测限达0.1mg/m³。某焦化厂净化车间通过强化检测将设备腐蚀速率降低45%。
红外吸收法测定氧气浓度,确保燃气中氧含量≤1%(体积分数),防范爆炸风险。智能联动系统可在氧浓度超限时30秒内启动应急置换。
现行标准包括:
配备气相色谱仪(如Agilent 7890B)、热导检测器(TCD),配合TDX-01色谱柱实现12种组分分离。某检测中心采用中心切割技术,将分析周期缩短至8分钟。
便携式设备包含:
固定式系统集成: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检测体系向智能化转型,某省级燃气集团建立的智慧监测平台,整合8000余个检测终端,实现数据刷新频率达10秒/次。纳米材料传感器的研发取得突破,石墨烯气体传感器对CO的检测灵敏度提升3个数量级。行业预测,2025年国内燃气检测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3%。
通过构建"实验室-现场-在线"三位一体的检测网络,配合智能化数据管理平台,可显著提升燃气安全管理水平。未来随着新型传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的深入应用,人工煤气检测将向更高精度、更快响应、更强预警的方向持续发展。
GB/T 12208-2008 人工煤气组分与杂质含量测定方法
GB/T 10410-2008 人工煤气和液化石油气常量组分气相色谱分析法
GB/T 13612-2006 人工煤气
GB/T 10410.1-1989 人工煤气组分气相色谱分析法
DB31/T 478.18-2014 主要工业产品用水定额及其计算方法第18部分:人工煤气
CP 51-1995 人工煤气管道的安全规范
人工煤气检测试验时通常需要以下仪器设备:
气相色谱仪、热值仪、硫指示管、紫外荧光法仪器、湿度计、水分析仪器、压力计、差压计、流量计、流量传感器、温度计、热电偶、原子吸收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颗粒物采样器、颗粒物计数器等。